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心肌机械运动的不同步,包括心室间的不同步,心室内的不同步,以及房室不同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主要通过纠正心肌运动不同步,获得最佳心室收缩功能,减少二尖瓣返流,逆转左室重构,从而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超声心动图在评估心肌运动不同步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们有多种超声新技术来评价心肌的机械运动的不同步,但是这些方法的相关性差,而且它们在评价心肌运动不同步和CRT反应性的临床价值尚存争议。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从三维空间上追踪心肌回声斑点粒子的运动,理论上能准确地检测室壁运动,也就能够检测出心肌运动的不同步性。由于3D-STI能够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追踪局部心内膜的表面面积,该技术中的一个新参数是面积应变(Area racking, AT),它综合了纵向和环向两个方向的应变来进行定量计算局部室壁运动,这样就可能会减少追踪误差并能突出纵向和环向运动的协同作用,所以面积应变评价局部心肌形变会更准确。本研究采用3D-STI的AT参数来评价CRT患者术前、术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同步性的变化,并和正常人作对照,来探讨面积应变与CRT反应性的相关性,从而为术前筛选CRT患者和术后评价CRT反应性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CRT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9例,根据CRT术后3个月的3D-ST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量(△LVESV)≥15%作为患者对CRT有反应的标准,将心衰患者分为CRT有反应组(12例)和CRT无反应组(7例)。另选取与心衰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20例正常志愿者。应用3D-STI软件测量对照组和CRT有反应组、CRT无反应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16个节段的面积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AT-SD)和达峰时间最大差值(AT-Dif)。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组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CRT有反应组、CRT无反应组术前AT-SD、AT-Dif、LVEDV和LVESV大于对照组,LVEF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CRT有反应组术前AT-SD、AT-Dif大于CRT无反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LVEDV、LVESV、LVEF和QRS时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CRT有反应组术后1周时左心室的AT-SD、AT-Dif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均<0.05);术后1周以后无明显改变(P均>0.05)。但是LVEDV、LVESV随时间增长逐渐下降(P均<0.05);LVEF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加(P均<0.05)。4.CRT无反应组术后AT-SD、AT-Dif, LVEDV、LVESV和LVEF随时间增长无明显改变(P均>0.05)。5.CRT患者术前AT-SD、AT-Dif与术后3个月LVEF的改变量△LVEF呈正相关(r=0.714,P<0.001;r=0.761,P<0.001)。6.CRT患者术后3个月改变量△AT-SD、△AT-Dif与△LVEF呈负相关(r=-0.803,P<0.001;r=-0.852,P<0.001)。结论1.CRT有反应者术前左心室心肌运动不同步性程度比CRT无反应者严重。2.CRT有反应者术后左心室心肌运动不同步性改善程度比CRT无反应者显著。3.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术前检测面积应变不同步性及术后检测面积应变不同步性改变,能够预测、评价CRT的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