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修辞学是在狭义修辞学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充分吸收了相邻学科的知识,如文体学、叙事学、哲学等,强调修辞的认知性以及对人的研究。而“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均,2003:75)。翻译和修辞都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学和修辞学都是研究言语交际行为的人文科学。鉴于两者的学科间性,本文试图用谭雪纯、朱玲提出的《广义修辞学》分析翻译译本,为翻译批评寻找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也从这一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翻译批评的准则。本文从广义修辞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Moment in Peking的中译本(张振玉译本)进行研究。原作是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为向外国人展示真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英文长篇小说,书中渗透着他对中华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根据谭学纯、朱玲提出的广义修辞学的修辞研究的三个层面,即修辞技巧、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本文对张振玉的中译本进行译文分析,以原文——译文对照式翻译批评以及把原文作为独立文本的修辞批评两种方式对译本进行讨论。从修辞技巧、修辞诗学研究该翻译的艺术性,从修辞哲学研究其思想性。通过研究中的例证研究以及例证对比研究,发现张振玉中译本是值得推广的。第一,该译本中人名翻译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都拿捏精准,在尽可能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归化处理,更好的传播了原著中的中国文化;第二,该译本忠实原著中不可靠叙述以及叙述角度的转化,还原了原著中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让目标语读者既感受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以及多样的人物个性;第三,该译本透过字里行间折射出林语堂的男性观与女性观,在修辞哲学上与原著保持思想上的一致性。因此,张振玉的中译本成为Moment in Peking传播最广的译本,他的翻译技巧以及从思想上对中国文化几乎精准的把握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经验。通过从广义修辞学角度对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中译本的研究,发现广义修辞学理论应用在翻译批评中的可行性,该理论的客观性和宏观性同时也为长篇小说的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