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这一时期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以17%的年均增速高速发展,总体达到西部前列、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发展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首先,本文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从文化产业资源、投入与产出、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组织四方面入手调研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运用元分析完成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的跨研究评判与识别,结合Dematel方法与ISM模型实现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与结构关系建立。再次,依托对主要因素的深入分析,确立以文化产业结构关联度评价、产业组织评价、发展效率动态评价为支撑的综合评价框架。在文化产业关联度评价方面,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分析表明,科研投入对陕西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新兴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成效初显,但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还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在文化产业组织评价方面,通过行业集中率CR4、H指数与N指数计算发现,龙头文化企业缺乏民营资本注入,近年业绩成长速度不及市场容量扩增速度,大量规模以下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文化资源利用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在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动态评价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得知,陕西的文化产业投入水平中等偏上,产出水平中等偏下。其中,基本要素投入较低,而重要资源投入排名前列;Malquist-DEA模型证实陕西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2.4%,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动的改善分别贡献15.9%与5.5%,这一贡献作用在2014年之后表现尤为明显。三阶段DEA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陕西综合DEA效率为0.823,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小于1,较低的规模效率是拉低DEA效率的主要原因,规模报酬处于递增状态,同时重要资源冗余比例高达66.7%;因此,陕西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应以技术层面改善为主并辅以资源的优化配置,着重提升文物、科研人才等重要资源的利用层次。最后,综合各项评价结果与实际存在问题,拟定提升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对探讨综合性评价框架的建立,多种评价模型的配合运用,以及在实践层面上客观评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