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Cockett综合征也叫“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解剖上的异常(左髂总静脉被右髂总动脉和第五腰椎钳夹)而引起,两种压迫同时作用导致左髂总静脉血管管腔狭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阻挡,导致了下肢静脉压力的增大,在此基础上血管壁也发生了病理改变(管壁增生、内皮损伤等等)。这些病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比如:下肢浅静脉曲张(多为小腿部的静脉曲张),以及左下肢的沉重、酸胀、麻木等,进而会发展为左下肢的色素沉着、经久不愈的溃疡等。此外Cockett综合征在遇到一些高危因素(外伤后下肢制动、术后长期卧床,分娩等)时往往会引起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表现为左下肢突发的指凹性水肿,一般为全肢肿,同时伴有剧烈疼痛感,严重的会发展为股青肿此时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患肢皮肤紧绷呈青紫色、并伴有水泡、可发生休克,患肢坏死等,危及患者生命。当并发急性下肢DVT时,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后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 hrombotic syndrome,PTS)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既往治疗Cockett综合征采用开刀手术方式创伤大、并发症多,现以很少使用,目前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日益成熟,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凭借其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相对较少,已作为治疗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首选。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在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介入治疗过程中,球囊扩张成型的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旨在寻找临床上治疗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更加合理的操作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河北省人民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治疗的急性左下肢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25例患者。此25例患者溶栓前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根据介入治疗过程中球囊扩张的时机将25例患者分为2组。A组: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先进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再行持续接触导管溶栓;B组: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直接进行导管接触溶栓(不行球囊扩张)。溶栓结束后针对所有狭窄的髂静脉均行球囊扩张成型+髂静脉支架置入。结束治疗后比较AB两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溶栓过程中的尿激酶用量,溶栓前后的下肢周径差(计算消肿率)、溶栓前后的造影评分(计算溶栓率);同时观察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情况。结果所有病人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病例。AB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发病时间等基础因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AB两组的尿激酶用量(T=6.6,P=0.000)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对比AB两组溶栓天数,(T=4.21 P=0.000)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对比AB两组术后一周消肿率(T=2.21,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AB两组术后一月消肿率(T=1.21,P=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AB组溶栓率(T=0.68,P=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溶栓24小时后造影显示7例患者滤器内存在血栓。当两周后再次造影时,其中2例血栓已完全溶解,其他5例仍有残留。1例滤器内发现巨大附壁血栓考虑患者年龄较大(77岁)遂转为永久留置滤器。14例滤器顺利取出,其中4例滤器取出后发现滤器内存在血栓,血栓较小,直径≤0.8cm。B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各个阶段复查造影滤器内均未见血栓,两周后B组11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均顺利取出,取出滤器内均未见血栓。结论在急性左下肢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介入治疗过程中:(1)先行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再行置管接触溶栓可以在溶栓期间提高尿激酶利用率,缩短溶栓时间。(2)先行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再行置管溶栓与直接置管溶栓相比,短期内(1周)消肿快、并发症少,但溶栓率及近期(1月)消肿率差异不明显。(3)先髂静脉扩张成型有很大概率会导致血栓脱落,下腔静脉滤器的放置十分必要。(4)直接置管溶栓时可能由于受压髂静脉的天然屏障作用,血栓未发生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