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其研究成果较多。但对于工业内部结构的转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很少被探究。然而不可否认,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工业的转型及发展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解读工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认为工业转型影响经济增长的有两种理论路径:效率提升路径,效率补充路径。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结构转变总是伴随着生产要素自发的从低效率工业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引发高效率部门的增加,引致经济增长,即是本文分析的效率提升路径。同时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强制低效率部门的减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即是本文所说的效率补充路径。且理论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两个假设:一是工业转型正向影响经济增长;二是不同经济水平下的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并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影响要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做了两个层面的研究:工业转型的测度;工业转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在工业转型的测度层面,设计了两种测算工业转型的方法:传统的绝对量算法和创新性的相似逆算法,并分别在三种不同时间间隔的方式下测度工业转型值。基于中国1990-2014年的29个省及直辖市35个工业细分行业的数据,测算及分析了中国工业转型的特征:中国多数省份的工业转型依赖资源类工业部门的转变,高新技术工业部门贡献呈现“贫”区“高”值的省域特征,能源类工业部门的转型贡献率普遍偏低,呈现低稳定贡献特征。在实证检验层面,本文依据构建的中国29个省市2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工业转型正向影响经济增长,且六大工业部门的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差异性:消费品工业部门的转型稳定的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的转型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效机制,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影响要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依据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工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保持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的转型,寻求技术和经验积累,引导资源流向高效率的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部门,促进经济增长。不发达地区更要进行技术的升级和发展,进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转型,并提高吸收和应用技术的能力,达成经济更高效的增长。新型的能源工业产业没有形成,传统的能源生产技术恒定不变,探索能源类工业部门的转型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针对辅助信息在域估计中的应用模型与方法作了系统的阐述。文中对域估计方法的归纳是全新的,阐述的角度也是全新的。首先,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在这
积重难返的美国联邦所得税缺乏效率,欠缺公平,十分复杂,难以明白。鉴于美国税制以上问题的存在,1981年,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霍尔(Robert E Hall)和拉布什卡(Alvin Rabushka)提出“单一税”(The Flat Tax)的税制改革方案,建议美国实行单一低税率的联邦所得税制度,为个人所得设立统一的高豁免额,同时基本取消其他逐项减免和特例豁免。由于“单一税”的税制改革方案过于激进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已进入品牌国际化的竞争时代,品牌已跨越国界和文化障碍,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全世界的企业。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也被推进了这场没有国界和终结的品牌竞争之中,中国企业已不能回避品牌建设的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一方面是制造大国,许多产品的生产数量我们都是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是品牌小国,中国品牌的现状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符。因此,中国的品牌问题已经摆在了一个突出
文章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基本理论依据,而以产业结构演化→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整合对策为主要理论框架,通过江苏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换的纵向比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