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认知文体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应用心理空间理论、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及Fauconnier和Turner等学者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文体角度分析弗吉尼亚·沃尔夫的著名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语篇结构模式及概念意义构建过程。该小说以时间和意识为中心,以人物飘忽不定、流动不已的意识流为基本内容,在词汇语法和语篇结构层面极为复杂零乱。但本文作者认为,小说零乱的叙述表层之下却隐藏着清晰的脉络,如读者将解读过程建立在共同认知建构基础上,则能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纷繁复杂的生活直觉和人生感悟。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个认知维度对该小说进行文体分析:首先,区分基础空间和人物层级意识空间,调用人类共有的经验图式和即时获取的语篇图式,在各种空间构造语(印刷符号和语言符号)的触发下,结合语境构建起心理空间网络体系,从而获得对该小说相对独立的整体结构认知,以此来分析该小说的语篇结构模式;同时,利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能力,重构沃尔夫把抽象的语前情感或意识诉诸于语言的认知过程,领悟人物意识的个性化意象和开放性象征所映射的概念意义。通过认知结构分析与概念意义构建相结合,读者得以透过该小说凌乱不堪的表层结构领悟其深层主题内涵,从而增强对该小说的审美体会。通过运用心理空间、概念隐喻及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沃尔夫的作品,本文作者希望能籍此为理解和欣赏意识流语篇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教主义对美国人的早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随着19世纪中晚期清教主义的衰落与现代意识的发展,许多现代作家把反清教思想融入其创作之中。尤金·奥尼尔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