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棕榈是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产出的棕榈油在世界油脂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据此,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结合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分类和回归树方法,得到2018年东南亚地区油棕榈总体分布情况,以及2000年、2005年、2009年、2015年和2018年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地区的油棕榈种植时空分布情况。结合东南亚高程数据、2000—2018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油棕榈种植面积、毛棕榈油价格、2001—2017年马来西亚森林损失率等统计数据,利用种植重心转移方法分析了2000—2018年东南亚油棕榈种植区域的分布情况。对2000—2018年油棕榈的种植模式进行总结,并对影响油棕榈种植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东南亚地区共种植油棕榈304262.01 km2,其中马来西亚占38.01%,印度尼西亚占58.06%,泰国占总面积的3.35%,菲律宾和柬埔寨的种植面积分别占东南亚地区油棕榈种植总量的0.69%和0.12%。马来西亚油棕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55869 km2增加到2018年的115630.84 km2,2000—2018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地区油棕种植面积由46926.41km2增加到166947.68 km2。(2)在油棕榈种植重心转移过程中发现,东马、西马、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地区的油棕榈种植重心均位于河流附近,并且转移幅度有限。2000—2018年西马的种植重心始终在彭亨州的淡马鲁区摆动,但东马的种植重心在2000—2009年由沿海向内陆转移共100 km,而2015年和2018年又向沿海地区转移共10 km,整体呈现出向内陆地区扩张的趋势;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种植重心最大转移77.7 km,油棕榈在地区间的扩张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各省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3)油棕榈主要种植区域在海拔100 m以下,在海拔100 m以上区域种植的油棕榈面积,马来西亚大于印度尼西亚。虽然油棕榈在主要种植区的分布表现出向高海拔地区扩张的趋势,但最高扩张到海拔300 m以下的区域,在海拔300 m以上的区域已经没有油棕榈的种植。(4)油棕榈扩张过程呈现出填充式、沿河式以及爬坡式三种扩张模式,西马和苏门答腊地区以填充式扩张为主。其中,西马北部和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存在爬坡式的扩张模式;东马和加里曼丹地区以沿河式和填充式扩张为主。(5)油棕榈种植面积的变化受到地形、毛棕榈油价格、森林砍伐情况、棕榈油进出口国政策、国际组织对棕榈油业的意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毛棕榈油价格提高、砍伐的森林面积增加、棕榈油生产国出台鼓励种植的政策,油棕榈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当棕榈油价格下降、进口国出台抵制政策、国际组织提出反对棕榈油的意见时,油棕榈种植面积保持平稳甚至下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