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提高,电子商铺以一种新兴贸易形式的角色出现,成为商业模态发展的新领域。作为新的商业载体,电子商铺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网络购物的行列中,给传统商业网点带来一定冲击,并对传统商业区位理论提出新的质疑。地理学对电子商铺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空间区位特征上,对造成这种分布现象的原因分析则少之又少。本研究以“淘宝网”电子商铺为例,从空间计量经济地理的视角上,分别使用ArcGis、GeoDa、 Spss等地理分析软件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层级地区的电子商铺空间分布现状和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电子商铺在空间分布上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并分别运行0LS经典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最优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有:(1)利用ArcGis制作“淘宝网”电子商铺的分级统计图,掌握我国各地区电子商铺分布现状,利用极差、标准差、方差、离差系数、区位熵指数等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区域差异和专门化程度,结果表明:中东部地区的电子商铺绝对差异大于西部地区,但相对差异小于西部地区;各大城市群电子商铺发展不协调,三大城市群电子商铺竞争优势明显;电子商铺布局整体呈现集聚和专门化发展趋势;(2)利用GeoDa对电子商铺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全局Moran’sⅠ值并经P值显著性水平检测,通过局部自相关(local autocorrelation)生成各类电子商铺Lisa集聚图,具体度量每个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局部空间关系,判定当前电子商铺发展的冷热点地区,结果表明:电子商铺在基于邻接关系的空间权重基础上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但相关性不高,仍处于低水平自相关阶段,江苏、福建是当前电子商铺发展热点区域,西部地区处于发展盲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3)将电子商铺作为因变量,物流网点、居民收入、互联网普及程度等9项指标作为自变量,分别运行0LS经典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比空间滞后和空间回归LM和R-LM显著性水平,最终选取空间误差模型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解释,研究发现:物流网点、居民收入、互联网普及程度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电子商铺有较大正相关影响,第一产业比重增高不利于电子商铺发展,通过加大二、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商贸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推动电子商铺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