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联合运用弥散张量成像的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方法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分析青壮年首发重度抑郁症治疗前后脑灰、白质体积的变化,脑白质结构连接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探讨抑郁症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28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urth edition, DSM-Ⅳ)重度抑郁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首发、未经治疗的青壮年重度抑郁症患者和2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s of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评定,要求抑郁组患者HAMD-17评分≥24分,对照组HAMD-17评分<8分。2、设备:受试者在入组后均经PHILIPS Achieva 3. OT TX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进行全脑常规MRI、3D及DTI扫描。扫描后的抑郁症患者经12周自然状态抗抑郁治疗(不干扰抗抑郁药物种类)后,再次进行上述相同的影像学检查及HAMD-17评定。3、分析方法:采用TBSS分析法,比较抑郁症治疗前组与健康对照组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差异,抑郁症治疗前后组组间差异,并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方法对组间的脑结构MRI图像的灰质体积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抑郁症组与健康组在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治疗前HAMD-17评分为(27.31±5.67),健康组为(2.79±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治疗后HAMD-17评分为(5.97±3.74),较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DT工分析:①抑郁症治疗前组较健康对照组双侧额上回、额中回、颞中回、颞下回、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左侧额下回、扣带回及中央前回白质的FA值减低。②抑郁症治疗后组较治疗前组FA值增高的区域有:胼胝体膝部、体部、穹窿、双侧内囊、放射冠、左侧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大脑脚、丘脑、外囊、扣带回前部及右侧额上回等部位的白质。(3)VBM分析:①抑郁症治疗前的双侧额上回、额中回、丘脑、前扣带回、尾状核、颞上回、颞下回、岛叶及右侧中央前回等部位的灰质体积减少。②抑郁症治疗后在双侧额中回、颞上回、中回、下回、前扣带回、丘脑、楔前叶,左侧额上回、尾状核,右侧眶回、颞横回、旁中央小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后扣带回等部位的灰质体积有增加。[结论]重度抑郁症患者脑灰质体积及白质FA值较健康人减低,主要涉及边缘系统-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神经环路及相关的多个脑区,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神经病理学机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