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近百年来外语习得的历史不难发现每一种风行一时的教学思潮,都是以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外语教学界的前辈们早就注意到运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外语习得中的实际问题.心理学中研究重心的转移也影响着外语习得研究中重心的变化。上世纪,当行为主义处于困境和危机时,心理学中的一场新的革命—认知革命的潮流席卷而来,自我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班杜拉的以观察学习为主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们逐渐突破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开始关注自我现象世界,重视人的内部因素的研究,进而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建立起自我效能理论。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外语学习领域,语言学家们也开始关注自我及自我效能感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由于自我概念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就自我在外语学习中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认识和系统的总结。本文作者从阐述自我的概念入手,回顾了心理学中对自我的研究历史,详细分析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文化中自我的不同表现,尝试从人文主义角度论述自我,作为自我系统里的自我效能不仅是一种主体性因素,而且是一种介乎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因素,具有动力激发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发展。本文作者试图从跨学科的角度阐述自我和自我效能,并且分别从外语学习者和教师的角度来分析自我及自我效能与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使用,自我效能感强的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更有学习动力,从而影响外语学习效果;自我效能感影响外语学习者的焦虑感;同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外语教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外语学习者的效能感而且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