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以来,在美中概股遭遇了严重的做空危机,许多中概股公司开始通过私有化的方式退出境外资本市场。由于此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良好,A股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通常高于中概股中同行业企业的市盈率,部分企业从美股退市过后,又寻求回归A股市场,形成了一股回归浪潮。本文通过对中概股回归A股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从2012年到2018年末,共有168家中概股从境外市场退市,其中89家从美股私有化退市,这些公司以信息技术公司与可选消费公司为主。退市的公司中部分公司财务业绩较差,但通过借壳上市和IPO的方式成功回归A股的几家公司在盈利性和成长性上表现良好,且回归后的市值明显高于退市时的市值,在私有化时入股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可以得到正向回报。本文以机构投资者在分众传媒回归过程中的投资与减持行为为研究对象,对其投资和减持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投资行为方面:第一,机构投资者们选择投资分众传媒的动因主要有三点,在市场层面上,此时分众传媒股票的价值被低估;在公司层面上,分众传媒运营良好,拥有独特的业务模式和良好的成长性;在协议层面上,分众的控股股东在与机构投资者建立投资合同阶段,提出的对赌协议和约定的退出协议等使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更有保障。第二,机构投资者在对分众传媒私有化进行投资时,面临着行业形势与政策变动、与实际控制人利益冲突、私有化回归失败等风险。第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保障了私有化所需资金,同时协助管理,加速了回归过程;使控股股东虽然持股比例增加,但受到了更大的制约;促进了分众传媒与机构投资者间的业务合作。在减持行为方面:第一,在分众传媒成功回归A股以后,机构投资者对手中所持分众传媒股票进行了“清仓式减持”,而其减持的动因如下,在市场层面上,限售股的解禁为减持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公司层面上,为了规避分众传媒的潜在风险,而分众传媒确实在机构投资者减持过后出现了财务状况走弱的迹象;在机构投资者层面上,“退出”为机构投资者投资环节中的一部分,且他们已在对分众传媒的投资中获取大量利润。第二,机构投资者的退出会对市场造成短期的负面效应,也会提升公司股权集中度,降低董事会的独立性,从而对公司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分众传媒案例的分析,对拟回归的中概股公司提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也为拟投资中概股私有化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些投资经验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够警示中小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理性分析、谨慎投资,并且通过研究体现出中美资本市场上的差异,对监管层提出关于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规范的建议。本文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对于分众传媒案例研究的数据来源受限,只能获取公开披露信息,而无法得到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公司治理的具体情况。第二,本文只重点分析了分众传媒的机构投资者行为,由于行业以及标的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差异性等原因,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其他中概股回归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