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经过秦、汉年间的沉淀与沿革,中国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了全面的自觉。对于书法艺术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书体丰富,书家辈出,书学理论的研究论述日趋成熟,奠定了中国书法技法史和理论史的发展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严格来说应划分为两个独立时期,且此两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说魏晋时期属于书法艺术的“开拓期”,那么南北朝尤其是南朝时期相对而言则属于书法艺术的“守成期”。齐梁美学是南朝文化的代表,也是魏晋之后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齐梁时代对于书法艺术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书学理论的基础形成以及引领发展等方面。中国书学理论在齐梁时代才真正觉醒并自成领域,而此时的代表人物便是王僧虔,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真正的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理论探讨的基本问题和基础范畴大部分均由他起源,在一定意义上而言,王僧虔可谓是中国书学理论的奠基之人。因此我们应当把研究的触角充分的深入其中,从而使书学理论研究更加完善,本文秉承这一态度围绕王僧虔书论美学思想展开多方面论述。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王僧虔的书论渊源,即家庭背景、政治地位、家族宗教信仰等对于其书法创作及书学理论观点的形成与传播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具体介绍了王僧虔的书论观点及其所体现的审美趋向。从宏观的角度看,王僧虔书学理论是围绕其书法“形神观”具体展开的,涉及创作、品评、本质等多个方面,尤其在书法创作方面其提出的“神采论”观点更是其书论的核心,充分的体现了他在书法形神问题上的侧重与取舍。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加以叙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其书论思想的核心观点—“神采论”。简单梳理该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讨论了这一观点得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宗教背景,在当时所起到的正书法之声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由“形神观”阐发而来的书法品评标准—“天然与功夫”说。具体揭示出“天然”“功夫”两个审美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观点与“神采论”观点的呼应,中国书法技法的发展恰恰符合这两个范畴之间此消彼长的辩证运动规律,对于其二者关系问题的讨论至今仍尤未决。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由“形神观”阐发而来的书法本质论观点—“情与思”说。具体讨论了“情思”观点的内涵要义以及它对于书法本质的揭示,即书法是一种讲求形神合一的“有意味的形式”,同时论述了这一观点在书学理论方面的创新价值,即对于书法艺术的思考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抽象高度。第三章具体讨论了王僧虔的书法创作以及理论观点对于后世书家的启示,其对于书法形神问题的重视及具体阐释,尤其是他对于书法个人神采的强调对于后世书法理论家与创作者对于书法神骨天然、妍美风流的审美情趣与创作境界的追求的重要意义,具体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一)、对个人“神采”的侧重;(二)、“形”与“神”的辩证统一;(三)、书法“性情说”的达成。第四章论述了王僧虔的书学理论对于当下书法发展的借鉴意义。理论研究的最终归宿在于指导当下,本人从具体的创作实践与书艺审美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下当下书法创作与书学理论研究的实际,分列四个章节进行阐述:(一)、艺术境界的“天女散花”;(二)、创作技法的“八仙过海”;(三)、品评标准的“多元视角”;(四)、理论研究的“与时俱变”,揭示出王僧虔书论观点所具有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