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努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y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伊努民族是日本原住民,历史上以北海道、千岛列岛及桦太南部地区为主要居住地,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传统经济方式,具有固有的语言、文化与宗教。“阿伊努”(aynu),在阿伊努语中意为“人”、“人类”,它是与表示神灵之意的“卡穆依”(kamuy)相对而言的说法。大和民族进入北海道以后,阿伊努民族为了将他们视为不同部族加以区别,将阿伊努一词作为民族称谓而使用。   日本政府对阿伊努民族的全面统治始于明治政府成立以后。明治2年(1869年),日本政府在北海道设置开拓使,正式对阿伊努民族实施殖民统治:禁止传统生计方式而采取劝农政策、实施户籍制将阿伊努民族纳入“日本国民”体系、强制推行同化教育、阿伊努民族传统习俗和固有语言受到禁止。同时大部分土地被开拓民所占领,他们陷入极度贫困,成为社会歧视的对象,其固有文化逐渐濒临灭绝的危险。但是,在二战结束后,阿伊努民族的民族意识得到极大的张扬,尤其是20世纪最后20年,一系列保护与传承民族语言及传统文化的运动此起彼伏、阿伊努民族的代表走上了联合国的讲坛、通过民族组织不断向政府表明争取原住民权利的诉求。1997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阿伊努文化振兴法》,从国家法律的层面规定了阿伊努民族地位,并基于该法出台和实施多元文化保护政策,继而于2008年,国会通过了《承认阿伊努民族为原住民的决议》,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承认阿伊努民族为日本的原住民。当前阿伊努民族文化正在获得复苏和发展。   每个社会的文化均由占据支配地位的社会主流文化和被该社会少数群体所享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当两种文化发生频繁接触时,便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而一般情况下社会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阿伊努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独立形成和发展、强制同化、衰败、复苏等过程。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这一全过程的动态观察,分析和总结少数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强有力的冲击下变化和发展的轨迹和规律,重点考察文化衰败到复苏过程中阿伊努民族成员的努力和日本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总结出科学有效的经验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阿伊努民族文化兴盛到衰败、衰落到复苏这样一个动态过程进行全面而详尽的描写和记录,并以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的大量新颖的第一手资料对阿伊努民族及我国海外民族志的研究提供资料创新。   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阐释选题缘由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本研究的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   正文分为四章。第1章从阿伊努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过程入手,详细描述传统生计、衣食住、语言、宗教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阐明阿伊努民族文化在日本政府的统治和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衰败的过程。第2章记录了以阿伊努民族为主体进行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主要以阿伊努语、宗教仪式、传统文艺的保护与传承及传承人的培养制度为例,详细阐述阿伊努民族为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具体努力。另外,第2章中还将记录阿伊努民族结合市场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现状。第3章是《阿伊努文化振兴法》颁布以来日本政府所采取的保护和振兴阿伊努民族传统文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第4章在分析阿伊努民族文化重建的特点的同时提出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全球化和集体认同两股力量的交汇,不仅呈现了新社会浮现的基本张力,而且构成了塑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民族文化精粹,是需要我们加以保护的珍贵民族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同胞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灿若群星的民族文化,其中
历史上民族散杂居是中国社会的常态.现代社会,少数民族逐渐散杂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逐步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少数民族发巩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处在民族互动的界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术界、文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是文化传递的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与我国的其他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哈萨克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制作工艺作为哈萨克族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