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闻翻译中的汉语欧化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og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西方国家文化渗透无所不在。在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形成过程之中,在诸多原因的推波助澜之下,英语汉译中的欧化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王力曾说:“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二十世纪以来,汉语欧化研究不断兴起,但是多集中于理论,重描述,翻译实践分析较少,量化研究更是不多。本研究以实习翻译中英语新闻汉译文本语料为研究对象,参考前人研究中汉语欧化的若干标准,对所选英语新闻汉译文本中的欧化现象进行详细分析。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文本中的汉语欧化现象进行量化分析,旨在研究新闻汉译中的欧化现象,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探讨新闻汉译中的欧化情况。研究发现:新闻汉译中,在助词“的”、介词“被”、联系动词“是”以及“一十量词”结构上存在滥用,部分存在乱用,导致汉语欧化现象。研究还发现,在被动标记和“一+量词”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单一化倾向,部分联系动词译源高度一致。通过对比,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新闻汉译中,汉语欧化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欧化现象比较严重,语言欧化和语言思维欧化共存,后者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他文献
肖邦《降A大调练习曲》(Op.25 No.1)创作于1834年,被誉为肖邦钢琴作品中,用综合性的表现手段体现音乐色彩性的经典范例,充分展现出肖邦高贵的浪漫主义诗人气质。
金秋高原,硕果飘香,河湟大地,欢歌如潮。五峰山的欢歌抒发着20万土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纳顿节的鼓声激荡着20万土族儿女奋进的豪情。
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从理论上讲整个社会就是在不断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中实现着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分化与整合是一对共生共伴的矛盾统一体,偏废任何一方都会给社会
背诵既是一种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调查表明,小学语文现代文的课堂背诵正在被边缘化。直面语文课堂的背诵现状,反思成因之谜,以净化核心知识
目的:了解同伴营养教育模式对农业院校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和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营养教育模式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个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