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angli1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打破旧秩序和建立新秩序的大变动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了城市,此时城市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西南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条件,西南城市的问题更为复杂和严峻。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主政西南。邓小平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西南地区党的建设,从各方面推动城市治理民主化,将城市经济问题的治理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从主要社会问题入手改善城市社会风气。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城市的有序发展。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开展的城市治理的实践,有特定的历史特点和历史烙印,对此进行总结,能够为当今城市治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在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开展城市治理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方法,借鉴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梳理和分析这一时期邓小平开展城市治理的具体实践,总结和阐发基本经验和启示。本文从五个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追溯了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开展城市治理的主要依据和现实困境。文章认为邓小平开展城市治理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城市问题的论述和毛泽东有关城市管理的论述为主要依据的,以中国共产党对先期解放城市的治理实践为经验借鉴的,还分析了邓小平在西南开展城市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二部分介绍了邓小平开展城市治理的主要条件。城市的政权转移到人民的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结束了国民党在西南的反动统治,人民的新兴的城市政权在西南的建立,这为邓小平开展城市治理提供了政治前提;组建西南党政军领导机构、建设城市管理干部队伍,这为邓小平开展城市治理奠定了组织基础、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部分考察了邓小平在此期间开展城市治理的具体实践。从夯实城市治理的组织基础、完善基层治理的机制体制、恢复城市经济的正常运行、维护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四个大的方面加以论述。立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城市的历史状况,尽可能客观地展现邓小平领导西南地区城市治理的具体做法和基本经验。第四部分总结了邓小平在领导西南地区开展城市治理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即治理理念的人民性、治理向度的互动性、治理过程的科学性。第五部分阐述了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开展城市治理的实践对当今城市工作的启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城市治理,要不断完善城市治理格局、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其他文献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头,我党肩负着十分艰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任务,也面临着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复杂因素。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和国家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难题。列宁从严治党思想是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列宁带领布尔什维克
莫高窟龛楣图案作为敦煌图案的一个重要类别,不仅是我国古代的装饰艺术遗产,也是莫高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出现在北朝(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代窟室中,初唐少量遗存,之后逐渐消失。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其在构图组织和造型组合上都呈现出独特的巧妙性和协调性,不仅可以装饰石窟建筑、雕塑和壁画,还可以借鉴与应用于现代家纺设计的图案之中。在家纺设计中,龛楣图案作为一种传统的新兴元素,其应用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审美
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与探索的百年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新趋势、国情新变化、党情新特点,就党的政治建设多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重要时期之一。当时,中国共产党从事关生死存亡的战略发展高度看待党的政治建设,针对党内政治存在的种种问题和
棉织物穿着舒适、透气性良好、机械性能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但其对细菌的良好吸收会造成疾病传播、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棉织物进行抗菌整理。目前的抗菌整理剂中,卤胺抗菌剂因结构独特、可高效快速杀死细菌受到广泛研究,但严重受紫外线影响,抗菌性能不够持久;席夫碱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抗菌剂,且发挥抗菌功效不受紫外线影响。在卤胺制备中引入席夫碱,合成新型复
黔西北地区位于我国乌蒙山区,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使得分散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黔西北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其传统纺织机具与技艺也因此得以延续至今。原始社会使用植物纤维的绳索和纺纱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自“不织不衣”“而衣皮苇”至“妇织而衣”,传统织机因生产生活需求而产生,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更加丰满。本研究以黔
蚕丝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天然材料,在传统纺织领域应用历史悠久,在现代材料、医疗、健康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弥补蚕丝固有的缺陷、赋予蚕丝新的性能,拓展蚕丝应用领域,研究者不断探索着对蚕丝进行改性。常见的改性手段有直接针对蚕丝的物理、化学方法,有针对蚕体的生物工程方法和养蚕添食法等。其中生物工程方法以导入外源基因或敲除固有基因的方式,从源头上改变蚕和蚕丝的特性,有望实现一劳永逸,低成本、高效率生产
植食性昆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寄主植物形成了特定的相互作用模式。昆虫利用化学感受系统对外界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进而对趋性反应、觅食、取食行为进行指导。目前开展的比较多的是对昆虫嗅觉受体的研究,对于昆虫味觉受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昆虫的味觉受体参与到昆虫的多项生理活动,例如在昆虫的取食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位于昆虫味觉神经元中的味觉受体可以识别植物汁液中的可溶性化学成分,再通过味觉受体神经将这些信息
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领域的变革都催生了不同的历史任务,但无论其内涵和形式如何改变,服务于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都是推动教育事业进步的终极目标,也是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永恒追求。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界定,其核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并在两者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经验及成果的总和。其特点主要包括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等。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也正是因为上述特点,得以
由柑橘褪绿矮缩病毒(Citrus chlorotic dwarf-associated virus,CCDaV)引起的柑橘褪绿矮缩病是一种重要的病毒性病害。该病主要通过嫁接和苗木传播,可侵染大部分柑橘品种。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土耳其东地中海区域首次发现柑橘褪绿矮缩病以来,目前在泰国也有该病的发生报道。虽然前期研究显示,CCDaV仅在中国云南瑞丽的尤力克柠檬(Citrus limon)上零星发生。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1-23 nt的调控性小分子RNA,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时序性和组织特异性,在生物生长发育、分化和疾病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真菌内发现了类似miRNA的真菌小RNA(MicroRNA-likeRNA,milRNAs)。milRNAs可通过调控病原菌与寄主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在真菌的发育、致病和宿主的免疫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