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益元降浊化瘀方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脾肾气虚浊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实验室疗效指标的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在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就诊的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采用随机化分为两组,对照组、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联合益元降浊化瘀方,治疗周期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的评定。
结果:(1)临床观察过程中,试验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完成64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Scr、BUN、GFR、TG、CHOL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0.32%,对照组为66.6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32<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对比,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试验组证候积分降低明显(P<0.05);两组间治疗后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12.29±3.60vs15.42±4.84,P<0.05);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组间比较,试验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及口中粘腻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面色晦暗、腰痛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3)疗效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Scr、BUN治疗后低于治疗前,GFR高于治疗前,试验组疗效指标Scr、BUN明显降低、GFR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治疗后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TG、CHOL治疗前后组内对比,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具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降低明显;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具有差异(P<0.05),说明益元降浊化瘀方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TG、CHOL指标的水平。
(4)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前ALT、AST、K+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亦无差异(P>0.05),故益元降浊化瘀方对患者肝功能、K+无明显影响,无不良副作用。
结论:益元降浊化瘀方治疗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脾肾气虚浊瘀证)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中医临床症状、肾功能指标及血脂情况,延缓肾脏病程的进展。益元降浊化瘀方临床治疗安全有效,未见不良反应。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在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就诊的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采用随机化分为两组,对照组、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联合益元降浊化瘀方,治疗周期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的评定。
结果:(1)临床观察过程中,试验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完成64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Scr、BUN、GFR、TG、CHOL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0.32%,对照组为66.6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32<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对比,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试验组证候积分降低明显(P<0.05);两组间治疗后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12.29±3.60vs15.42±4.84,P<0.05);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组间比较,试验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及口中粘腻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面色晦暗、腰痛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3)疗效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Scr、BUN治疗后低于治疗前,GFR高于治疗前,试验组疗效指标Scr、BUN明显降低、GFR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治疗后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TG、CHOL治疗前后组内对比,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具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降低明显;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具有差异(P<0.05),说明益元降浊化瘀方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TG、CHOL指标的水平。
(4)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前ALT、AST、K+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亦无差异(P>0.05),故益元降浊化瘀方对患者肝功能、K+无明显影响,无不良副作用。
结论:益元降浊化瘀方治疗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脾肾气虚浊瘀证)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中医临床症状、肾功能指标及血脂情况,延缓肾脏病程的进展。益元降浊化瘀方临床治疗安全有效,未见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