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因其栽培历史悠久,病毒病危害有同趋严重之势,影响了中国水仙的商品化生产。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因其栽培历史悠久,病毒病危害有同趋严重之势,影响了中国水仙的商品化生产。中国水仙为三倍体植物,难以通过有性杂交方式选育新品种。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花卉新品种培育提供了_套全新思路。本文研究了中国水仙高效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依照该体系,通过根癌农杆菌将具有抗细菌和病毒作用的人乳铁蛋白基因导入中国水仙,期望能获得转基因植株,为提高中国水仙的品质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以福建漳州水仙鳞茎盘组织切块为外植体,研究了低温预处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仙小鳞茎诱导及再生、继代培养、生根及移栽的影响,建立了一套高频的中国水仙再生体系。在此基础上,以GUS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对农杆菌转化中国水仙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进行了抗生素基础抗性测定和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实验;比较了农杆菌菌株及共培养天数、农杆菌菌液浓度、预培养天数、AS添加浓度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建立和优化了遗传转化各环节的技术参数,为进行中国水仙的遗传操作奠定了基础。依照该体系,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导入中国水仙中,经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检测,初步确定获得2株转基因植株。
其他文献
精子发生是一个错综复杂且高度有序的动态过程,其间生精干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核浓缩、细胞变形、激活等众多复杂的变化,最终发育、分化成为成熟的精子。这些不同的细
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栽培稻又进一步分化为籼稻和粳稻,关于它们三者的遗传结构和相互关系一直未能达到统一。本研究利用50对随机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SSR引物,对来源于中国各地的籼稻(40份)、粳稻(39份)及野生稻(20份)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群体分别发现262、236、171条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5.24、4.72、3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植物天然产物中最大的一类化合物,其结构和功能高度多样化,迄今已有30000多种植物来源的萜类化合物。植物萜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作为光合色素的类胡萝卜素是自然界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色素,总数达600多种。不少类胡萝卜素具有V_A原和抗癌活性,因而是人和动物食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GGPPS)催化15碳的FPP和5碳的IPP缩合生成2
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ADH)是一种含锌金属酶。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催化乙醇代谢的初始反应,因此关于醇脱氢酶活性的研究在防止乙醇引起的肝损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把ADH应
耐药性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是全球院内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在中国>80 %的金葡菌临床分离株是MRSA,在西方国家>60 %。金葡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是由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 PBPs)酶系完成的,PBPs有转糖基酶(transglycosylase domain
甜菜是主要的糖料作物之一,产糖量约占全球40%。为提高甜菜单位面积产量,普遍利用基于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杂种优势选育获得杂交种。目前在栽培甜菜品种采用的F1杂交种中,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材料绝大多数为Owen型细胞质,由于细胞质过于单一而存在某种病害流行的风险,因此甜菜育种工作者们面临着寻找新型胞质不育类型的挑战。同时,由于技术限制,在不育系及保持系的选育过程中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希望能够利用分子
我国海水养殖约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连续多年养殖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养殖方式也由最初的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