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体系的碰撞——“洋务外交”评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tianhaiyand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时期的中国正处在两种区域性国际体系的接触、碰撞与较量之中。如果以两个体系的相互作用为线索,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主权平等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理念处理对外关系;第二阶段为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清朝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采纳、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洋务运动失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掀起,中国在物质和观念上被全面裹挟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之中。在两个体系的长期较量中,洋务运动时期承前启后。洋务运动时期的外交活动(洋务外交)不论观念、原则还是实践都有着鲜明的过渡性、矛盾性和双重性。本文试图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考察“洋务外交”背景、描述“洋务外交”的过渡性、矛盾性和双重性特征,分析“洋务外交”的成因,以期从中国外交的视角理解全球性国际体系形成的过程,从全球性国际体系的形成来考察中国外交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国际体系间相互作用机理和国际关系史的理解。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朝贡体系”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力量结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明末清初西方殖民势力扩张以来,两个国际体系相互交往的情况,特别是两个体系在交往过程中对待对方规范和交往方式的态度。第二部分主要考察“洋务外交”的基本特征,指出洋务外交具有对外观念新旧杂陈、对外交往双重轨道和外交建制二元性等特点。第三部分对从两个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洋务外交”进行评价,认为洋务外交是两个体系碰撞胶着期的表现,是外部压力下的结果,又是应对压力的主动选择。
其他文献
陈云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计划和市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本文认为陈云计划与市场思想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萌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CIS)具有组胺释放较少,对心血管影响轻微的优势,但肌松起效时间较长限制了其在临床麻醉诱导过程中的使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
潘月樵,晚清民国之际著名京剧演员,倡导京剧改良之先锋,辛亥上海光复中的“伶界伟人”。他长期以舞台为战场,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在戏曲改良中,他当仁不让;在辛亥上海光
湖南自修大学是党和毛泽东为革新教育、顺应革命需要而创立的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学校采取自学为主,兼以共同研究、教师辅导的新型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
怀旧是一种时代的病。很多人看不惯谢霆锋,看不惯F4,不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歌,在卡拉OK里十年如一日地唱《恋曲 1990》和《光阴的故事》,在五光十色的年轻一代面前保留着最后的
PubMed和Gateway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推出的网上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本文从基本情况、检索原理、基本检索、主题词检索、结果显示和其它功能等六个方面对两库进行了全
本文针对广义区间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将参数不确定性确定为随机非结构化参数形式,提出一种卡尔曼形式的递推鲁棒滤波算法。研究表明,滤波过程中的随机非结构化参数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