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间性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的哲学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与发展,主体间性理论已经逐渐被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所借鉴,作为其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国外学者把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到教育学中来也已经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把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也成为大多数学者的选择,但是,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品格,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并不是十分理想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投入与成效不成比例,教学实效性较低的现象。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除了社会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学校对该学科的投入力度等因素外,师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也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一大因素。因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主体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红线,贯穿整个文章,打破原有研究只注重教师主体性的局限,在研究教师主体性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沟通与对话。本文将使用文献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找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主体性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运用综合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找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最终找到提高师生主体性的具体措施。也希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来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