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情态角度出发,探究了“X着+呢”与“X+着呢”的主观情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的语用条件及表达功能。我们认为,情态是说话人对语境或预设的主观看法和态度,侧重于“态”的表达。“X着+呢”的主观情态一是表达了对语境或预设的直接否定性态度,二是表达了对语境或预设的巧合性间接否定态度;“X+着呢”的主观情态一是表达了对语境或预设的直接否定性态度,二是表达了对语境或预设的夸张性间接否定态度。这是本文的创新点。在分析主观情态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X着+呢”与“X+着呢”的语用条件及表达功能。关于“X着+呢”,句类上主要用于陈述句(不用于否定句),较常用于感叹句,少量用于疑问句。适用语境上,第一,表达说话人直接否定性态度时,语境中通常出现说话人持有否定看法的情况,或说话人以此回应听话人的问题,体现了交互主观性。第二,表达说话人巧合性间接否定态度时,语境中常出现两种同时发生的情况,表达了说话人认为巧或不巧的主观态度。表达功能上,“X着+呢”可用来表达提醒、催促、确认、强调、解释等功能——归根结底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否定性情态。关于“X+着呢”,句类上一般用于感叹句和陈述句(不用于否定句)。适用语境上,第一,表达说话人直接否定性态度时,语境中一般包含他者的行为、状态或看法,“X+着呢”之前通常有直接或间接否定的表达形式;语境中还可能出现与一般情理或自我预期不符的现状,一般在“X+着呢”之后出现。第二,表达说话人夸张性间接否定态度时,语境中通常有对说话人想要夸大的某种属性的铺垫或佐证,一般在“X+着呢”之前或之后出现。表达功能上,“X+着呢”能表达夸张、强调、申辩、提醒等功能——这些功能从本质上来看,是说话人主观否定性情态的表达。本文还从语法化的历时角度对“X着+呢”与“X+着呢”的主观化过程及语用功能做出了分析,认为这一过程是从命题功能转变为言谈功能或人际功能的过程,其中客观意义不断减弱,主观意义不断加强。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教学,本文还补充分析了“X着+呢”与“X+着呢”的界定方法及使用情况、句法限制条件及“X”的特点,最后结合汉语学习者的偏误,在本文主要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建议。全文共七章,具体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选题原因、研究背景及现状、研究意义及价值、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等。着重指出前人对“X着+呢”与“X+着呢”的语用条件及功能的分析不够,因此我们从全新的情态视角出发,结合语境深入探究两者的主观情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语用条件及功能。第二章,“X着+呢”与“X+着呢”的界定及使用情况。本章归纳了“X着+呢”与“X+着呢”的性质及语法意义,探究了两者的日常使用频率及语体分布,重点提出了判断两者的三种方法——语境法、删除法、副词法。第三章,“X着+呢”与“X+着呢”的情态意义。本章内容是本文的创新所在,介绍了情态的定义与特征,深入分析了“X着+呢”与“X+着呢”的主观情态——“X着+呢”表达了说话人对语境或预设的直接否定性态度或巧合性间接否定态度;“X+着呢”表达了说话人对语境或预设的直接否定性态度或夸张性间接否定态度。第四章,“X着+呢”与“X+着呢”的语用条件及功能。本章探讨了“X着+呢”与“X+着呢”出现的句类、适用的语境以及表达功能。我们发现两者的语用条件受主观情态的影响,而两者所能表达的功能归根结底是说话人主观否定性情态的表达。第五章,“X着+呢”与“X+着呢”的句法限制条件及“X”的特点。本章补充分析了“X着+呢”与“X+着呢”的句法限制条件,重点归纳了“X”的类型与特点。第六章,“X着+呢”与“X+着呢”的教学建议。本章结合汉语学习者的偏误,在本文主要研究的情态、语用、功能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建议。第七章,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