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成员之一,能够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品行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带动作用。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作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高校在实行编制管理的同时,为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采取直接向社会招聘且不进事业编制的合同制职工(即非在编的合同制职工,或称为“编外人员”、“临时工”),以缓解用人压力。目前非在编合同制职工在高校教职员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但是高校在非在编合同制职工管理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和管理经验,致使很多非在编合同制职工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缺乏合理定位,其职业认同度较低。本文以南通H学院为例,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合同制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过程。在研究中,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完成了以下研究任务。首先,笔者界定了非在编合同制职工的职业认同过程的概念,从职业认知、职业服从、职业接受、职业内化和职业升华等五个维度分析了构成职业认同过程的阶段。其次,以构成职业认同过程的五个阶段为经,以职业认同过程的五个阶段中的具体内容为纬,通过不同的维度来揭示南通H学院不同职级的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过程的现状,勾勒其发展的轨迹。再次,通过南通H学院非在编合同制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过程分析,归纳出高校合同制辅导员职业认同过程中时间性特点和空间性特点,并从社会、学校及辅导员个体等三方面,从职业定位、受聘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职业生涯、职业价值等维度,分析了非在编合同制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的成因。最后,提出优化合同制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对策,希望社会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重视德育实践教育,合理认识辅导员角色;学校能够明确辅导员职责,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关注辅导员的个体发展与价值实现;同时,要求辅导员自身调整心态,培养深厚的职业情感,认同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完成职业内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