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题整合策略研究 ——以生命教育主题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di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作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向来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阅读、群文阅读等尝试长久以来高居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榜首,使得学界对语文课程、教学要素的整合展开更多思索;自2019年部编版教材在中小学课堂中推广使用后,对于语文教材的分析也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大语文”的浪潮中,纵观一线阅读课堂,大量碎片化、复杂化的信息亟待教师运用结构化的教学手段加以统整,作为促进课程整体建设,推动教学要素协调组织的有效选择,主题化、整合化的阅读教学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尝试。主题整合策略的构建对于优化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阐明语文课程实施的整合取向,以及主题阅读教学的整合价值,为主题整合策略的构建澄清了必要的学理基础。语文课程集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组织编排连续有序,课程资源相互补充、联动;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统筹培养,阅读素养得到动态提升。基于系统论的指导,主题整合策略实现了语文课程各要素在教学层面的整合,带动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其次,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则为主题整合策略的实行提供了充足的现实条件。利用文本分析法对教材展开剖析,其单元划分设置情况,单元编写体例,以及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都突显出明确的整合思想;而其中独特的双线组元结构,更是为不同年级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多样人文主题选择素材。此外,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初中学生在此学段呈现出身心发展、阅读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使得主题整合阅读教学的实施成为可能。然而,纵观一线教学现状,初中语文主题阅读课堂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由于传统串讲法的制约,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古诗词、文言文课堂生机略有所削弱;教师受自身本体性知识不足的影响,难以有效平衡“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从而造成教学重点的设立有所偏移;而在多知识点、多议题、多文本的主题教学之中,整合能力受限会造成文本整体性的割裂;此外,对教学内容的浅层解读难以激发有效的教学对话,使得内容繁杂冗长,缺失核心要义,学生则难以有效吸收内化。鉴于此,文章以“生命教育”主题为例展开构思,在系统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细致探索实施主题整合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立足于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师需要深化对于生命教育本质的理解,确立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目标;继而聚焦生命教育主题,立足于教材文本,强化对于教学资源、内容及活动的多元整合。基于上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设立,构建生命教育主题整合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如下:深入解读文本,强化学生的情境体验,钻研教学深度;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补充课外优质资源,激活媒介的教学效能,扩展课堂教学的广度;合理高效规划议题,安排阅读内容,搭建出回归生命体验的阅读网络,拓宽课堂教学宽度;拓展联结口语交际、写作等系列教学活动实现能力的迁移,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提升教师对于“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平衡技巧,整合技巧、反思意识,以实现教研转型,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最终,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卸下往昔疲态,在课堂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对于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师生互动的质量是衡量课堂质量的重要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课堂的存在形式转变“虚拟”活动空间,课堂内的师生互动随之发生了改变,师生可跨越时空障碍进行交流,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师生提供了掌握更多文化资本的机会,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为师生带来了更多自由,有助于促进师生双方的共生共长。然而当前在线课堂中普遍表现出师生互动不充分、师生对在线互动不适应、情感互动
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关注之一,而收入差距是直接的外在表现。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也处于较高的水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2上升到2009年的3.33,而后下降到2019年的2.64。城乡收入的相对差距出现波动变化,然而绝对差距上升到26331元,差距依然不容忽视。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要素流通等重要
乡村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是增强乡村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的有效途径,能够培育乡村学生职业意识,帮助其明确职业方向,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教学内容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载体,深入研究乡村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开发,有利于促进乡村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落实,为乡村学生发展和就业培根育基。但多数乡村学校由于师资、经费、基础设施等条件不足以支撑其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因而探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世界各国加快发展跨国教育的步伐,跨国教育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加强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美国跨国教育起步虽然稍晚于英国等欧洲国家,却迅速发展并成为开展跨国教育的主导力量之一。在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中外合作办学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一些中国高校开始走出国门建设海外大学,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本文选取美国跨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典范—美国海外贝鲁特大学作为研究对象,
定向资助培训教师作为解决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为全国各省的偏远地区提供了大量紧缺学科教师。但是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该类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有待研究。而通过入职和在职培训促进教师终身专业发展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针对定向教师的入职和在职培训实效性不强,导致这类定向教师在偏远农村地区的专业发展不足,未能真正发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为美国而教”作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低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期都不会过时。在当今新时代,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我们更加需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来,历史课程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国家也十分重视历史课程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在历史课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新版历史教材,称为部编版。从2016年至2019年,
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迁、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民众学校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涌入民众视野,因有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统筹指导,民众学校在教师群体的内部结构、任用检定、培养进修和薪资福利等各方面管理呈现出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在近代社会教育转型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对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影响。研究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众学校教师管理的实际状况进行多维度分
21世纪以来经济、科技、社会整体呈现快速发展的特征,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跟随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基础教育主要发生在学校内的课堂中,现如今社会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对发生在学校以外非正式学习的关注,使得场馆作为重要公共教育机构的研究逐渐成为了与提升教育质量相联结的课题。同时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各类场馆中的参观学习也是提升其自主探索能力、更新认知水平、改善学习方式的过程。随着场馆建设的不断升级完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者提及教师应当成为教学领导者。进入21世纪后,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新的责任,即是要让教师像领导者一样教学。由此,教师进行教学领导是顺应国际国内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关于中小学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研究仍较少,对中小学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概念也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以往研究也表明当前教师教学领导力情况虽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