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已被用于侵袭性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作为一种无创性、可重复性检测,这种“液体活检”技术预计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病理取材和检测手段。但是由于CTCs在血液中较为罕见,其分离、鉴定仍为技术难点,需要不断的技术革新和临床研究。同时,对CTCs的表型鉴定一样有着重要意义,间充质组织表型较多的原发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因此,间质型CTCs的检测可能有评估预后的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检测分析表达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CTCs对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诊断价值,及其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我们纳入了174例首诊ESCC患者为观察对象以及40例健康志愿者为阴性对照,留取5m L血样。经过红细胞裂解、离心、样本固定、过滤、探针杂交、样本信号扩增、样本显色等步骤进行标本处理,最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及CTC自动分析系统对CTCs进行分型鉴别及计数。将所得结果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检测该技术对肿瘤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随后探讨CTCs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174例ESCC患者外周血总CTCs显著高于40例健康志愿者,上皮型CTCs、混合型CTCs、间质型CTCs和总CTCs检测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961、0.782、0.990,其最佳诊断界点分别为:2、1、0、3,总CTCs对肿瘤的诊断效能最高,敏感性可达90%以上。2.174例ESCC患者中临床分期越晚,其间质型CTCs计数越多(P=0.006)。3.实验收集到39例给予2周期新辅助化疗的ESCC患者化疗前后CTCs检测结果,依据RECIST1.1将其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稳定(stable disease,SD)、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分别为2例、20例、13例、4例。2周期化疗后间质型CTCs阳性率在PD/SD组(70.6%)高于CR/PR组(36.4%),P=0.05。4.对于行手术治疗的47例ESCC患者(未行术前抗肿瘤治疗),我们将其术前术后血样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CTCs计数在术后明显下降(P=0.005),而间质型CTCs则呈现上升趋势(P=0.006)。结论本研究实践了一种新型的CTCs检测理念及方法,结合原位荧光杂交技术和基于细胞尺寸的滤过膜技术,实现了CTCs检测的表型鉴别,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表达间充质表型的间质型CTCs作为ESCC的一项生化检测指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临床分期及化疗效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