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教育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前是以电化教育命名的。电化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从1936年开始,距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当时开办的是专科层次,虽然在1948年也扩展为本科专业,但是未能延续下来。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四年制本科专业在华南师范大学正式建立。1986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建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内高等院开设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急剧增加。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有232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但是不同院校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统一,培养的学生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其中难免有定位不明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变化,对照学科内涵的演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对照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总结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对人才不同需求的特点,提出有效建议。本研究所得结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收集到论述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的研究文章30余篇,检索到72所院校144个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设置方案。通过筛选取样,确定了14所师范院校和1所语言类院校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16所师范院校、8所综合院校和两所语言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从1990年到2012年的15个有代表性的课程设置方案。本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所选样本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分类比较。横向是指对不同类型、不同院校同一时期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纵向是指依据时间的顺序对同一所院校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比如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专业从1990年到2012年的23年间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上述样本进行课程分类、数据分析、探究规律、问题归因,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从整体上看,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跟随学科内涵的演变而及时调整,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基本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本专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所在。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以下问题:①有少数专业课程体系僵化,不能跟随学科的发展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②有的专业热衷于对新技术的追捧,开设大量新技术课程,而没有关注本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混淆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本质区别;③有的专业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随意化,受专业负责人的学科背景和对本学科认知的影响较大,随着领导班子的更替,课程体系就会有较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④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虽然有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但是许多专业并没有参照执行。⑤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从网上下载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再根据自己的情况略作改动便成为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设计与实践检验。针对上述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各个专业应该充分关注本学科理论体系的演变,分析各个时期学科内涵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安排适合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②要根据专业规范和自己院校的定位,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和论证,确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这里包括对本院系服务地区的社会需求、本专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充分了解和定位;③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涉及到所有运用技术来解决教育教学的方面。因此,想在四年的本科阶段把学生培养成为“教育技术全能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希望各个专业能够参照相应的规范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确定自己专业的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适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