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主管部门在综合考虑我国具体国情、中小学生现状及中小学生发展需求等因素,提出并制定了“素质教育”和“减负”等一系列计划和指导意见。但就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受到的教育仍是“应试”为主,“素质”为辅;而“减负”更是越减越重、越减越累。主要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机制未能完全扭转,社会中“应试文化”对学校及家长的影响导致学校执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本文在目前教育环境下以家庭作业制度为研究对象,研读国内外有关家庭作业的文献著作,利用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分别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出发,剖析我国现行家庭作业制度中各种微观制度的具体表现;通过家庭作业制度的微观表现可以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现行家庭作业制度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家庭作业制度所持有的观点;了解家庭作业制度中的微观表现和教师、学生、家长对家庭作业制度的态度之后,可以得到目前家庭作业制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根据现行家庭作业制度的外在表现进一步分析,首先能够得到现行家庭作业制度的形成原因:现行家庭作业制度的形成是课程文本化的长期演变,可以说现行家庭作业制度是课程文本化的一部分,是课程文本化在家庭作业层次的具体展现;其次可以得到现行家庭作业制度对中小学生和社会的影响:家庭作业制度对中小学生和社会的影响本质上就是课程文本化对中小学生和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出现“集体无意识”最本质的因素,也是出现知识规训的前提条件;最后可以得到课程文本化与知识规训的内在联系:课程文本化是知识规训的成因,课程文本化对中小学生进行知识规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隐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导致中小学生出现文本崇拜、教师崇拜、人才同质化等后果,这些后果促进了知识规训的出现,加强了知识规训的力度,而知识规训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增加课程文本化的进展,这是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必须从外部打破循环圈才有可能建立有助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的良性新局面。本文研究工作以现实的家庭作业制度为切入点,到理论层面上的知识规训为结点,最终回到家庭作业的现实问题中来。针对家庭作业制度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以研究内容为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在政策、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对中小学生提出自我意识要觉醒的要求。以期能够为家庭作业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策略,使其更加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需求,更加适合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