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仔猪肠道中的大豆抗原蛋白进行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豆抗原蛋白在不同肠段组织中的分布规律。试验随机从两窝“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中选取16头,分成A、B、C、D四组每组四个重复,公母各半。从22日龄开始,A组饲喂不含大豆制品的代乳料;B组、C组、D组在对照组目粮的基础上分别用大豆球蛋白、生β-伴大豆球蛋白、熟β-伴大豆球蛋白以8%的比例替代对照组日粮中的蛋白质。在26日龄时全部屠宰取十二指肠,空肠前部、空肠中部、空肠后部和回肠的组织样本,经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各段小肠组织中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进行定位,并对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在肠道组织中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饲喂大豆球蛋白5d后小肠的各个部位都含有一定量的大豆球蛋白。在整个小肠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呈U字型。回肠的含量最高,而空肠中部的含量最低。回肠的积累光密度极显著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前部和空肠中部(P<0.01);其与空肠后部的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大豆球蛋白在十二指肠的积累光密度极显著高于空肠中部(P<0.01),而与空肠前部的差异不显著;空肠前部与空肠中部在蛋白含量上差异不显著。空肠后部的含量显著高于十二指肠(P<0.05),极显著高于空肠前部和空肠中部(P<0.01)。2、熟β-伴大豆球蛋白在整个小肠肠壁中的变化趋势是稳步下降的;而生β-伴大豆球蛋白的这一趋势不明显。但生β-伴大豆球蛋白在小肠前段[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前部和空肠中部]的积累光密度显著高于后段[包括空肠后部和回肠](P<0.05)。除空肠前部生β-伴大豆球蛋白组与熟β-伴大豆球蛋白基本相等以外,生β-伴大豆球蛋白组的积累光密度高于熟β-伴大豆球蛋白(P<0.2)。在空肠中部生β-伴大豆球蛋白组的积累光密度显著高于熟β-伴大豆球蛋白(P<0.05)。生β-伴大豆球蛋白组十二指肠的的积累光密度最高,其显著高于小肠的其他部位(P<0.05);空肠中部次之,其显著高于空肠前部、空肠后部、和回肠(P<0.05)。熟β-伴大豆球蛋白组在十二指肠的积累光密度同样最高,其显著高于空肠中部、空肠后部和回肠(P<0.05)。3、大豆球蛋白和加热处理前、后β-伴大豆球蛋白在小肠绒毛的积累光密度极显著高于肠腺(P<0.01),而在集合淋巴小结中几乎不含有抗原蛋白。总之,大豆球蛋白在仔猪小肠肠壁内含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U字形,即从十二指肠到空肠中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空肠后部到回肠呈现上升趋势;β-伴大豆球蛋白在小肠前部的抗原分布规律并没有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是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在小肠后部呈现下降趋势;经过加热处理后β-伴大豆球蛋白在整个小肠内呈现了一个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十二指肠显著高于空肠中部、空肠后部和回肠(P<0.05):大豆球蛋白组的各段肠壁中的抗原浓度要低于生β-伴大豆球蛋白组和熟β-伴大豆球蛋白组;生β-伴大豆球蛋白组在小肠各个部位的抗原含量均高于熟β-伴大豆球蛋白组,尤其在空肠中部生β-伴大豆球蛋白组的积累光密度显著高于熟β-伴大豆球蛋白组(P<0.05)。大豆球蛋白组、生β-伴大豆球蛋白组和熟β-伴大豆球蛋白组在小肠绒毛内的抗原蛋白浓度均极显著高于隐窝和集合淋巴小结(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