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回顾性分析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扫描检测129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并比较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初步明确其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2、回顾性分析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检测129例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其是否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129例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运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行冠状动脉扫描并同期(1个月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检测:使用东芝Aqilion One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扫描患者冠状动脉,运用Vitrea工作站及心电门控系统后处理重组图像得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并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0分;冠状动脉轻度狭窄(<50%),1分;冠状动脉中度狭窄(50-75%),2分;重度狭窄(>75%),3分。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差异及相关性,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3、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测定:根据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扫描结果,测定右室游离壁长轴方向上25%、50%、75%截面及右房室沟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取三个位点的平均厚度(RV free-wall EAT thickness)及右房室沟脂肪厚度(Right pericoronaryatrioventricular groove EAT thickness)。4、按Gensini积分将患者分低危组(小于20)、中危(20-40)、高危组(>40)三组,分析不同组间心外膜脂肪厚度的差别,进一步分析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5、按BMI将患者分为三组:偏瘦:BMI<18.5kg.m-2;正常:18.5<BMI <23.9kg.m-2;肥胖:BMI≥24kg.m-2,比较各组间心外膜脂肪厚度的差别,进一步分析心外膜脂肪厚度与BMI相关性分析。6、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心外膜脂肪厚度是否为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危险因素。结果:1、320排640层容积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病变程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如下:①冠脉造影正常,CT冠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敏感性为80.7%,特异性为90.6%;冠脉造影为冠脉轻度狭窄,CT冠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敏感性为57.1%,特异性为90.3%;冠脉造影为冠脉中度狭窄,CT冠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敏感性为57.8%,特异性为90.3%;冠脉造影为冠脉重度狭窄,CT冠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敏感性为78.2%,特异性为95.8%。②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CT冠脉成像诊断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90.0%。③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的一致性分析的kappa值为0.621。2、按Gensini积分分组,高危组右室游离壁及右房室沟心外膜脂肪厚度分别为5.97±1.39mm、20.6±4.10mm;中危组分别为5.01±1.25mm、15.2±3.28mm;低危组分别为4.64±0.95mm、14.6±2.72mm。组间比较,高危组两部位心外膜脂肪厚度均高于低危组(均P<0.001),高危组两部位心外膜脂肪厚度亦均高于中危组(均P<0.001),低危与中危组无统计学差异(P1=0.326P2=0.81)。3、右室游离壁心外膜脂肪厚度与Gensini积分成正相关(r=0.493,P<0.001),右房室沟脂肪厚度与Gensini积分成正相关(r=0.701,P<0.001)。4、按BMI分组:肥胖组右室游离壁及右房室沟心外膜脂肪厚度分别为5.66±1.39mm、19.1±3.94mm;正常组分别为4.85±1.17mm、15.0±3.65mm;偏瘦组分别为4.52±0.81mm、13.3±2.36mm。组间比较,肥胖组两部位心外膜脂肪厚度均高于偏瘦组(均P<0.001),肥胖组两部位心外膜脂肪厚度亦均高于正常组(P1=0.015P2<0.001),偏瘦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1=0.707P2=0.233)。5、右室游离壁心外膜脂肪厚度与BMI成正相关(r=0.470,P<0.001),右房室沟脂肪厚度与BMI成正相关(r=0.599,P<0.001)。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右房室沟心外膜脂肪厚度(B=4.471P<0.001)、血清LDL-C水平(B=4.761P=0.005)是Gensini积分的危险因素。结论:1、320排640层容积CT冠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度较性。2、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越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越重。3、患者BMI值越大,心外膜脂肪厚度越厚。4、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