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0年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内镜治疗疗效,旨在为日后针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儿童患者内镜下治疗规范早日形成统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03.01-2020.03.01期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诊断为食管胃静脉曲张且年龄小于18岁患者共21例,统计归纳21例患儿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术后疗效,并研究分析静脉曲张出血相关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0年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内镜治疗疗效,旨在为日后针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儿童患者内镜下治疗规范早日形成统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03.01-2020.03.01期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诊断为食管胃静脉曲张且年龄小于18岁患者共21例,统计归纳21例患儿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术后疗效,并研究分析静脉曲张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21例患儿,男13例,女8例,男:女为1.63:1,年龄最小6岁,最大17岁,平均年龄12.19±3.40岁,住院次数共47次,共行电子内镜42次。病因分别为门静脉海绵样变6例(28.57%)、隐源性肝硬化5例(23.81%)、肝豆状核变性4例(19.05%)、血吸虫肝硬化2例(9.52%)、乙型肝炎肝硬化2例(9.52%)、特发性门静脉高压1例(4.7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4.76%)。呕血和/或黑便(13例)是最常见起病症状,其它症状包括腹痛/腹胀(5例)、黄疸(2例)及双下肢水肿(1例),发病年龄为3~17岁,平均年龄10.10±4.08岁。近10年我院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一、二大病因分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65.54%)和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3.48%)。57.14%的患儿被诊断为GOV1型,19.05%的患儿被诊断为GOV2型,66.67%的患儿出现红斑,门脉高压性胃病占80.95%。腹部彩超与腹部CT/CTA在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侧支循环/分流、门静脉增粗方面,二者不存在一致性;在显示脾脏增大方面,二者一致性较强。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国际标准化率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血小板计数随年龄呈线性下降。53.19%患儿在入院时体重在年龄的第25百分位以上,21.27%患儿入院时属于低体重。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静脉曲张直径和红斑是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止血组内镜止血成功率93.3%。择期治疗组均治疗成功,无发生术后出血。两组发生术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术后发热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止血术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经对症处理3-4天后不良反应症状基本缓解。6周及1年内再出血率均为6.7%,43.8%患者进行了2次以上的内镜下序贯治疗,共行3.71次内镜复查,平均经历3次内镜下治疗,复诊共持续19.8月。治疗前静脉曲张平均最大直径1.64cm,最后一次内镜下曲张静脉平均直径0.47cm,根据治疗前后平均直径得出P=0.003<0.05,认为两组治疗前后静脉曲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患儿经历1.5次内镜治疗后实现了食管胃静脉曲张完全根除。在对患者的长期随访中,没有死亡病例。结论:1.我院近10年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病因是门静脉海绵样变。2.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3.48%)是我院近10年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十二指肠溃疡(65.54%)。3.无论采用何种内镜技术,内镜下治疗/预防儿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安全有效的4.静脉曲张直径和红斑是儿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1月-2019年10月14家神经外科研究中心,应用PED治疗的VADA 123例的临床资料。临床预
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采用肝素化来预防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肝素化方案。MR-DWI可用于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的颅内缺血情况,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MR-DWI评估不同肝素化方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7月-2020年4月期间149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其中96例采用局部肝素化,53例采用系统肝素化。我们收集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
目的:分析成人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情况,初步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符合诊断的642例MMD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不同治疗方式下动脉瘤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预后情况等,初步探讨MMD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合适治疗方式。结果:(1)642例MMD患者中,46
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卒中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方法:以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于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等14家三甲医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入院时血压、血常规、血生化、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
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壁重构有关,而其中血管内皮损伤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始动环节。因此深入研究血流动力学引发的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对明确颅内动脉瘤病因极为重要。PKCα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递质,与血管性疾病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在血管内皮细胞中PKCα可以激活NF-κB引发炎症反应参与血管内皮损伤。P
目的: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仍然是目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近年来研究报道约5%-65%服用阿司匹林的缺血性心脑血管患者对阿司匹林药物反应性较低,称之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AR与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复发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密切随访和检测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是否存在AR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报道血小板功能参数(如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等)可作为
研究背景和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神经元标志物NENU在TN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TG)中显示的联合定位较多,这表明神经元可能通过自分泌释放BDNF,可能通过BDNF
背景: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发病后致残率、致死率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筛查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究成人烟雾病患者外周血清中特异性标志物,如: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 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TGF-beta(转化生长因子β)等,并通过其构建相关风险模型,为烟雾病的早期筛查、预防及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