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式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又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家庭农场迅速涌现的背景下,全面系统地探索其发生机制显得重要而迫切,这既在理论上为其生成和发展提供了规律性解释,也是有益的理论探索,又可为今后继续出台并完善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文件提供有益借鉴。基于此,本研究首先构建中国式家庭农场演化发生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其演化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诸多学者对其生成的因素及其相互间作用的探讨,通过构建中国式家庭农场产生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生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其生成的微观决定因素——农户行为意愿,实证了农户创办家庭农场的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制度供求的非均衡是中国式家庭农场演化发生的根源,而这一演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国式家庭农场是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迁而来的,是对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为其生成创造了前提条件;农业技术进步、专业分工是生成的内生驱动力;政策支持、经验探索与推广是外在推动力;相关配套制度是否完善是约束力;农户行为意愿是微观决定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式家庭农场产生和发展的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