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隐(883-909),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府余杭郡新城县(今浙江省富阳市)人,是活跃于晚唐宣、懿、僖、昭四朝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其一生著述颇丰,除今存诗歌490余首,还有杂文集《谗书》、《两同书》及相当数量的记、序、启等。晚唐社会心理普遍呈现衰颓之态,诗风偏向纤细柔弱。在这种情况下,罗隐及其杰出的诗文奏出了充满抗争意味的铿锵之音。罗隐的诗文创作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文多积极地揭露和批判现实,抒发不遇之悲,充满抗争的意味。后期,他归依钱镠,其诗文依然关注现实,但风格稍变柔和,讽刺性和抗争性略为减弱。罗隐的诗歌,题材广泛,可分为抒怀诗、咏物诗、咏史诗、酬唱诗、写景诗和羁旅诗等等,艺术成就甚高,表达方式上,喜用讽刺手法,擅长以议论为诗:语言上,直快犀利和委婉含蓄并存,喜用平易通俗的口语,且善于用典;体裁上,长于七律,造诣高深。罗隐的《谗书》是其屡试不第后,结集而成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杂文集。其成书的原因,是为抒愤泄恨、匡政济世。内容包罗万象,在揭露和讽刺的同时,抒发强烈的不遇之愤,艺术成就甚高,可视为代表其散文最高成就的著作。其《两同书》是一部运用辩证思想阐述儒家政治理想的著作,它内容丰富,富有哲学价值,艺术成就也很突出。此外,罗隐的记、序、启等文章,也富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文采,在晚唐散文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总之,罗隐及其诗文,尽管无法与盛唐、中唐的文学巨擘相提并论,但是,其个人及诗文所展现的独特人格魅力、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都使他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清人薛雪《一瓢诗话》所云:“罗昭谏为三罗之杰,调高韵响,绝非晚唐琐屑,当与韦端己同日而语。”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罗隐进行研究:一、乱世文人的命运。主要考述罗隐生平行踪、交游的一些问题。二、罗隐诗歌研究。主要究析罗隐的文艺观、创作分期、诗歌内容分类及艺术特征。三、罗隐散文研究。主要研究《谗书》、《两同书》及记、序、启等散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