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一直关注着黑人的生存状况。她在1987年创作了力作《宠儿》。在书中,所有的人物都必须面对他们的过去,而且这些一直缠绕着他们。《宠儿》一经问世,便广受追捧和关注。许多读者和评论家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过这部作品。但研究角度多放在“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转换”,“记忆重现”,“言语和权利关系”以及“内心独白”上,很少有人关注这部作品中的哥特手法,唯有湖南师范大学的杨玲教授在发表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的文章“论《宠儿》中的母爱与女性”中提到了女性哥特的阐释。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震撼人心的力量揭示社会问题,表达理想,吸引着许多的读者,并最终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从中去感受文学特有的魅力。《宠儿》通过闹鬼和死人还魂等怪诞情节,用虚幻与真实,怪异与正常,扭曲人物的手法来突出黑人悲惨的遭遇,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震撼力。为了找出作品中哥特因素的表现,为了发现运用哥特手法的原因,为了分析哥特手法在表现黑人悲惨经历时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重要意义,我选择这个研究课题。《宠儿》是一部阐述奴隶制对奴隶身心影响的真实描述。书中主人公塞斯,在奴隶制已经废除了多年后,仍然受到过去奴隶生活的侵袭,生活在恐惧当中。十八年前,塞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为的是能让自己的孩子免受奴隶制之苦。从那以后,她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莫里森通过对奴隶制对书中人物身心摧残的描写,深刻的表达出了奴隶制的毒害。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宠儿》中哥特式手法以及哥特式手法在作品中的表现。哥特式手法通常被白人作家使用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描述一些无法言语的东西,例如家族秘密的揭示,与鬼魂的接触等。但是,身为一位黑人作家的莫里森发现,黑人在本领域没有发言权。在广泛受到了哥特的影响下,并被学术界黑人言论的缺失而激怒的情况下,莫里森熟练的运用了哥特手法揭示了奴隶占有制对奴隶身份建立的损害以及对其心灵的长久伤害。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哥特式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主要人物,如塞斯,丹芙,宠儿以及保罗都遭受到了创伤并遇到了个人身份的缺失。莫里森对哥特式手法的运用,旨在帮助书中人物重新建立身份并学会治愈创伤的方法。本章将从叙述塞斯身份建立开始,随后转向丹芙。第三章主要从莫里森的个人元素以及黑人历史文化元素展开分析了莫里森运用哥特式手法的原因,同时阐述了黑人社区对黑人群体的重要性。本章还展示了书中人物是如何与黑人社区建立联系,并重新建立身份以及摆脱创伤的。书中莫里森呼吁黑人们重新加入社区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她还希望黑人们可以珍视他们的历史,文化以及习俗,并努力使整个社会接受。远离社区并盲目趋附于主流文化只会毁掉本族文化。最后,本文再次重申了《宠儿》中的哥特式因素在帮助黑人群体重塑身份以及修复创伤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通过《宠儿》这部伟大的作品,莫里森展示了黑人文化的精邃以及黑人们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她确实对整个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