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简称CFT)是人们平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高级认知方式和普遍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对当前已经出现的事件结果进行否定,并通过主观假设构建出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形或结果。近年来反事实思维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已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反事实思维活动产生的认知机制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也有学者开始探讨反事实思维在人们心理健康方面和积极心理学中发挥的作用。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以685名在校初中生为对象,采用故事情境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探讨了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初中生反事实思维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研究了反事实思维方向、情绪及其自身社会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反事实思维的总量和方向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年级在反事实思维总量及方向上呈现递增关系,初三学生的反事实思维总量及上行、下行反事实思维均多于初二学生,而初二学生又多于初一学生;是否独生子女对反事实思维的总量及上行反事实思维方向上均有存显著影响。(2)结果效价对反事实思维影响显著,当结果为负性时被试产生的上行反事实思维更多,当结果为正性时被试产生的下行反事实思维更多;事件情境性质仅对下行反事实思维的影响显著,但对上行反事实思维没有影响,被试在学业竞争情境中比在学业合作情境中产生的下行反事实思维更多些。事件情境性质与结果效价对反事实思维方向的交互效应显著。(3)反事实思维方向、情绪与社会适应行为三个变量两两及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对于倾向进行上行反事实思维的被试而言,倾向于进行下行反事实思维的被试的体验到的情绪更积极,自身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社会适应行为。(4)情绪在反事实思维方向与社会适应行为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反事实思维一方面能够直接对初中生的社会适应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情绪间接的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