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及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来源于植物的纳米纤维素受到全世界科学家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纤维素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羟基及微孔结构,是天然的模板材料。经羧基改性后更强化了其作为模板的应用。纳米纤维素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薄膜弹性模量高、透明度高。以纳米纤维素作为无机半导体纳米粒子合成的模板,有望制备出具有优异光学、力学、电学性能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光电转换领域。本文采用TEMPO/NaClO/NaBr氧化体系对桉木浆进行氧化,通过改变NaClO用量,制备了不同羧基含量的氧化纤维素,结合高压均质处理,制备出不同羧基含量的纳米纤维素,用XRD和TEM等对其结晶结构及形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纳米纤维素对Cd2+的饱和吸附量;采用原位复合的方法,通过控制羧基与Cd2+的摩尔比,实现了纳米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与CdS纳米粒子的量子点化,获得了性能优良的纳米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采用FTIR、XRD、TEM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采用抽滤成膜的方法,将复合材料制备成透明薄膜,模拟光电转换器件,对薄膜的光学、力学以及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采用TEMPO/NaClO/NaBr氧化体系对桉木浆进行氧化,当NaClO用量为6、8、10、12mmol/g时,得到了羧基含量分别为0.71、0.92、1.17、1.23mmol/g的TEMPO氧化纤维素。2.用高压均质机处理上述的TEMPO氧化纤维素,得到了宽度分别为9~30nm、8~28nm、5~20nm、4~18nm的纳米纤维素纤维。3.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纳米纤维素对Cd2+的饱和吸附量,研究显示Cd2+的饱和吸附量随羧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与羧基含量的关系为:COO-/Cd2+(摩尔比)约为2:1。4.以制备的不同羧基含量(0.71、0.92、1.17、1.23,mmol/g)的纳米纤维素纤维为模板,控制COO-/Cd2+(摩尔比)为2:1,采用原位复合方法,制备得到一系列的纳米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FITR显示纳米纤维素上的羧基与CdS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XRD表明复合的CdS纳米粒子均为立方晶型,晶粒大小分别为9.62nm、17.59nm、13.50nm、12.9nm,粒径较为均一;TEM显示,CdS分布较为均匀,随羧基含量的增加,CdS纳米粒子的粒子间距有减小趋势,CdS平均粒径分别为6.75nm、10.2nm、6.05nm、7.85nm,粒径大小相近,呈现量子点化。5.以羧基含量为0.92mmol/g和1.23mmol/g的纳米纤维素为模板,控制COO-/Cd2+(摩尔比)为1:1,制备纳米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并与COO-/Cd2+(摩尔比)为2:1时做对比。XRD结果显示,与COO-/Cd2+(摩尔比)为2:1相比,在COO-/Cd2+(摩尔比)为1:1条件下,复合的CdS粒径减小,分别由17.59nm、12.9nm减小为11.93nm、11.5nm;TEM显示,CdS平均粒径减小,分别由10.2nm、7.9nm减小为5nm、6.6nm,但粒子出现局部团聚现象;可见控制COO-/Cd2+(摩尔比)为2:1更易实现CdS的均匀分布和量子点化,实现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6.将COO-/Cd2+(摩尔比)为2:1时制备的一系列纳米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抽滤成膜,与未复合的纳米纤维素薄膜相比,复合材料薄膜的弹性模量增加,且随羧基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基材的羧基含量为1.23mmol/g时,复合材料薄膜的弹性模量高达8.1Gpa,为复合前纳米纤维素薄膜的3倍。光学性能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材料薄膜的透光度随羧基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最高可达97.12%,高度透明。光电性能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材料薄膜的光电流随羧基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分别为0.71A、1.20A、1.72A、1.98A,且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光电流(Y)与羧基含量(X)的关系可近似用方程Y=2.3468X-0.9619表示。7.为探讨不同COO-/Cd2+(摩尔比)对复合材料薄膜性能的影响,将COO-/Cd2+(摩尔比)为1:1时制备的纳米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抽滤成膜,并与COO-/Cd2+(摩尔比)为2:1时做对比。结果显示,与COO-/Cd2+(摩尔比)为2:1时相比,在COO-/Cd2+(摩尔比)为1:1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薄膜弹性模量降低,分别由7.4GPa、8.1GPa降为6.0GPa、7.1GPa;薄膜的透光度分别由76.74%、90.50%变为96.43%、89.79%;光电流增大,分别由1.20A、1.98μA增长为2.10A、2.12μA,但无规律。综合考虑,当纳米纤维素的羧基含量为1.23mmol/g时,控制COO-/Cd2+(摩尔比)为2:1制备的纳米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薄膜具有更好的强度和光电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