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使用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因此成为国外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截止2003年1月,上网用户已达5910万,其中24岁以下的用户占总体的54.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3)。占上网群体比例最大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建立亲密社会关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所面临的网络互动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冲突也最多。这对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帮助网络用户,特别是青年用户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使网络成为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和谐健康社会关系的工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系统揭示网络使用的行为机制及其特点。 本文拟从网络用户的心理与行为两方面入手,探讨网络用户的人格特质、自尊、孤独及社会支持与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的关系,进而分析影响用户网络使用行为的内在机制,旨在引导用户科学地使用网络,避免网络使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回顾了有关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并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网络使用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网络使用行为与自尊的关系、网络使用行为与孤独的关系、网络使用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和网络成瘾。已有研究对网络及个体心理特征的多样性考虑不足,并且未对不同的网络人际互动方式进行区分研究,对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也常常有失片面。此外,对中国这一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用户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特征的实证性研究仍十分少见。 第二部分提出了本课题的基本假设与研究目的,并就此展开了四项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网络用户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其网络使用动机及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成瘾是特定的个体特征与特定的网络、社会心理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对个体特征、网络及社会心理环境进行综合探究。分别采用网络使用调查问卷、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展开了网络使用行为与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人格特质与网络使用行为及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自尊、孤独、社会支持与网络使用行为及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 第三部分结合已有研究和本课题四项研究的结果展开讨论,分析并解释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在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本研究的结论,对教育及心理工作者提出建议,并向大学生网络用户提出几点思告。本课题的结论为: 1.我国大学生上网多数出于查询信息、与人联系和娱乐休闲的目的,对网络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电子邮件、信息查询、聊天、游戏、娱乐等功能。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痕状况上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 2.网络使用动机、网络使用行为、网络人际互动方式与网络成痛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关系。 3.部分人格特质与一些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成蔼状况显著相关。 4.自尊、孤独和社会支持与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成瘤之间存在广泛的相关。 5.回归分析表明,网络成癌受多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认知、行为、人格、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格因素、社会支持、网络使用动机主要通过作用于个体对网络的主观依赖感、孤独感及特定的网络使用行为(聊天室使用和玩网上游戏)对网络成痛产生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