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认知方式,是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化的和一贯性的偏好方式。主要是指个体倾向于利用外在的信息或参照线索还是倾向以自己的独立判断为标准或以自己存储的信息为参照线索,在认知加工中表现为对整体策略和分析策略的偏好。它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其影响及表现在认知过程中,也反映到个性心理特征方面。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场认知方式不仅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维度,而且越来越多的反映在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个人的某种特定成就有密切关系。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国外这一领域的专家几乎都认为在认知加工任务上,场独立性较强的人通常在空间任务、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要比那些场依存的人更易获得较高的学业成就。研究发现(赵晓妮,游旭群,2007)在场独立个体在字母和二维及三维图形的心理旋转中无论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都更好。但是关于场独立认知方式个体视空间任务上的研究尤其ERP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研究(O. Vitouch 1999; C. Lamm2001,2003),发现在空间信息加工中高低空间能力以及男女等之间都发现前者具有更高的神经效能,进一步的研究(C.Lamm,2005)发现高低能力之间的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不同的策略而不是能力。这一结果对于深化神经效能理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的研究对不同能力和不同特点的被试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策略,策略和能力有什么关系以及和什么样的能力有关系等等都没有很清晰的说明。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深入的认识神经效能并把这一理论拓展到更深的范围;同时也有利于为相关能力的咨询和培训提供依据。比如,假如不同能力者的差异表现在产生不同策略以及选择适合任务策略上的差异,那么就可以在训练这种能力时让受训者把精力放在思考怎么样产生更多策略以及比较那种策略更为有效上;而作为培训者可以给学员提供更多的解决策略以及对策略有效性的讲解上。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也为我们理解智能差异的提供了一种线索。鉴于以前的研究,本研究将场认知方式和空间能力结合起来,以64导ERP工作站为主要技术手段探讨场认知方式和空间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对视空间信息加工上的个体差异的脑机制进行了考察。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场独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相比在加工空间信息时投入的心理能量更少,而引起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场认知方式个体信息加工中具有不同的偏好;这一偏好使其发现并选择了不同的加工策略,同时不同的中央执行能力也可能发挥作用。2.场独立和场依存个体在视空间加工时表现不同,场独立个体只有在枕区部分脑区、顶区、前额部分脑区及颞叶部分脑区出现负波而场依存个体则在几乎整个头皮出现负波,而且场依存个体在在中线区比两侧表现出更高的激活;这种差异和场认知方式个体采用的策略有关;由策略不同引起的大脑激活的不同在半球优势的研究中应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