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经济规模、科技创新、劳动力资源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优势。京津冀区域经济规划总是走走停停,实际效果不大,目前的合作水平和力度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是北京功能疏解和非首都核心功能转移,津冀两地借力发展。通过京津冀以及全国经济结构中三次产业占比的分析比较,发现北京市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已经远远低于第三产业占比,并且持续下降,产业转移对于北京市经济增长影响不大,可整理出更多的居住空间、建设用地资源,为北京的发展提供空间保障。本文数据通过实地调研和公开资料收集,对京津冀地区国土部门进行走访,了解最新协同发展动态,考察天津、河北多个开发园区,了解到园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盲目扩张,同时长期面临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等矛盾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度低、土地批而未供问题严重、后备土地资源匮乏等情况,承接产业转移应优先利用低效的开发园区建设用地、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充分发挥批而未供土地的利用。构建偏离-份额模型,得到各相关产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竞争效率值,筛选出产业转移行业类别。津冀两地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上存在竞争关系,通过两地产业结构对比、工业集聚度分析、园区集约节约用地评价等多个环节,综合比较筛选出了天津武清、西青、东丽、宝坻四个区,以及河北保定、廊坊、唐山三市分别承接北京市不同行业的搬迁转移工作,提出重点项目的搬迁建议。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土地违法问题突出等难题,客观上要求三地着眼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实行严格保护耕地原则下产业功能划分,坚持占补平衡政策不放松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地区跨地区指标交易,倾斜照顾产业承接地区核减耕地保有量指标分配,存量挖潜提高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度,并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发展要求,重点推进规划修改、规划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