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同病理类型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目的: 探讨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阑尾炎患者的常规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和临床结果对比。 结果: 经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150例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7例,化脓性阑尾炎96例,坏疽和穿孔性阑尾炎17例,阑尾脓肿30例。常规超声对阑尾炎的超声的诊断准确率达92.67%(139/150)。化脓性阑尾炎较单纯性阑尾炎最大外径更大、周围脂肪回声多增高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常丰富(p<0.05)。坏疽和穿孔性阑尾炎与化脓性阑尾炎组相比,管壁层次结构多不清晰、周围肠间隙积液和周围脂肪回声更常见、彩色血流常不丰富(p<0.05)。阑尾脓肿组阑尾最大外径、管壁层次结构和腔内伴粪石三个指标与坏疽和穿孔性阑尾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外形不规则,边界不清的混合性包块。 结论: 依据超声特征可对阑尾炎的病理和炎症程度作出大致的分型和判断,为临床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二部分超声造影在阑尾炎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阑尾炎的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阑尾炎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并与临床和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结果: 经手术病理及治疗随访最终证实,14例患者中6例为复杂性阑尾炎,8例为非复杂性阑尾炎。复杂性阑尾炎超声造影表现为达峰时呈不均匀性增强,阑尾壁坏死或脓肿形成区域无增强,非复杂性阑尾炎超声造影表现为达峰时呈均匀性的高增强。以此超声造影表现准确鉴别诊断非复杂性和复杂性阑尾炎14例,准确性100%。 结论: 阑尾炎的超声造影表现与临床分型高度相关,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第三部分阑尾黏液性疾病与阑尾炎的超声鉴别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阑尾黏液性疾病(appendiceal mucocele,AM)与阑尾炎鉴别的超声及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AM(包括24例黏液性肿瘤(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AMN)和12例非肿瘤性黏液疾病(appendiceal non-neoplastic mucocele,ANNM))和69例阑尾炎患者(包括19例复杂性阑尾炎(complicated appendicitis,CA)和50例非复杂性阑尾炎(uncomplicated appendicitis,UCA))的临床资料,分组对照比较阑尾的最大内径、阑尾壁情况(是否显示、是否增厚、是否伴结节或钙化)、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结果: AM组阑尾最大内径平均(23.3±14.2)mm、阑尾壁均显示(100%)、内壁伴结节(8例)和内壁伴钙化(6例)、发病年龄平均(58.8±18.7)岁、WBC正常多见(22/36,61.11%)、CEA可升高(12/27,44.44%),与阑尾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N组阑尾壁显示率100%,发病年龄平均(61.3±17.5)岁,WBC多位于正常范围(16/24,66.67%)、CEA多升高(11/19,57.89%),与 C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M与UCA组比较,仅发病年龄更大,平均(53.8±20.6)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MN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指标有一定的特异性,掌握其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该病,ANNM与UCA的超声鉴别存在困难,术前难以准确诊断。 第四部分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与超声表现及良恶性鉴别 目的: 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AMN)的临床和超声表现及良恶性鉴别的特征。 方法: 对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N患者的临床和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AMN声像图特征为阑尾明显增粗,阑尾壁多增厚(23例≥3mm),内壁可伴钙化(6例)或结节(8例);临床特征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多数正常(16例),癌胚抗原(CEA)可增高(11例);内壁伴结节特征在良恶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MN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发现内壁伴结节时提示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