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高能震波对骨质疏松性大鼠骨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能震波对骨质疏松骨的结构及力学性能影响。   方法:18只雌性SD大鼠去势,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势后3个月应用高能震波处理一侧股骨近端,能量密度0.26mj/mm2,频率60次/分,冲击量为1000次;另一侧作为对照。于术后6周行micro-CT、骨计量学及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micro-CT分析显示治疗组表观骨密度(Density of TV)、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骨小梁间隙(Tb.Sp)、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SMI)较对照组少((P<0.01))。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显示治疗组骨小梁体积和骨小梁厚度增加,骨小梁间距减少,骨矿化沉积率明显降低(P<0.05),骨小梁数目变化不明显(P>0.05)。股骨粗隆最大压缩载荷治疗组283.25±17.89,对照组126.75±15.3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高能震波能促进骨质疏松骨形成,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质密度,改善力学性能,可被用来局部治疗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再次骨折发生。   第二部分:高能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研究评价高能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作用。   方法:实验用14周龄的雌性SD大鼠45只,去势后3个月骨密度检查证实己发生骨质疏松,建立左侧股骨中段骨折模型,按标准筛选,最后有32只进入治疗实验。1周后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行高能震波(1000次脉冲,0.26mj/mm2)治疗,高能震波治疗后3、6周大鼠行X摄片,治疗后6周处死实验大鼠,取出左侧股骨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骨痂力学性能。   结果:高能震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骨折愈合进程加快,软骨性骨痂向骨性骨痂的转化更明显,更多的原始骨小梁进入改建期,生物力学试验治疗组最大扭矩0.76±0.09扭转刚度O.13±0.01,对照组最大扭矩0.59±0.07扭转刚度0.05+0.01(P<0.05)。   结论:高能震波明显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增加其骨密度,改善骨痂的力学特性,为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协同刺激分子B7-H1在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PM发生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43例PM患者,其中有32例未进行生物免疫治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