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污染是指某种重金属或者其化合物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渐重视,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土壤作为植物生产,食品供应最主要的载体,其污染更应该受到重视。本文采用大田试验与不同栽培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在覆膜滴灌的条件下有机培肥土壤中重金属锌、铜的总量、各形态变化以及其变化趋势。同时通过对有机培肥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影响和春玉米生长状况进行研究,探究锌、铜的含量与这些指标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第一年收获期(2013年10月)、休耕期(2014年5月)、第二年收获期(2014年10月)土壤中锌和铜的总量变化很大。在第一年收获期各处理锌总量以常规耕作+秸杆鸡粪(常秸)表现最优,以地表覆膜+常规播种(地常)、覆膜滴灌+常规播种(覆常)处理表现最低,而铜的总量则表现为常规耕作+常规播种(常常)的含量最高,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休耕期间锌的总量比第一年收获期都有所减少。以常秸处理减少幅度最大,较第一年收获期含量减少了14.64%。铜的总量比第一年收获期都有所减少。但是仍以常常处理含量最高,但较第一年收获期含量减少了9.33%。在第二年收获期,各处理土壤中锌的总量比休耕期都有所增加。而土壤铜总量以常常、常秸处理含量最高,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含量高低顺序为常常>常秸>地表覆膜+秸杆鸡粪(地秸)>地常>覆常>覆膜滴灌+秸杆鸡粪(覆秸)。(2)三个不同采样时间锌,铜的形态也发生变化。三个不同采样时期锌的酸可提取态含量变化范围是0.023-0.087mg/kg,占锌总量的0.66%-1.44%。三个不同采样时期,均以常秸处理土壤各形态锌的含量最高,覆常处理土壤各形态锌的含量最少,且六个不同处理均呈相同的规律。三个不同采样时期铜的酸可提取态含量变化范围是0.055-0.205mg/kg,占铜总量的6.1%-12.9%。各处理大体以常秸的不同形态铜含量最高。含量最低处理则无明显规律性。(3)对于覆膜滴灌有机培肥土壤中锌、铜的变化趋势,其中锌的四种不同形态变化在两个不同年份均表现为常秸,地秸,覆秸处理值远高于常常,地常,覆常处理。但在两个不同年份之间四种不同形态的锌以及其总量则无明显的规律性。2013年到2014年酸可提取态和残渣态铜则大体呈升高的趋势,而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铜变化趋势则表现为整体下降的趋势,在六个不同处理中,四种不同形态的铜含量大体以覆常和覆秸处理表现最低。2013到2014年份,铜总量的变化则大体上表现为升高趋势。(4)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表现为2013年,2014年两个年份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抽雄期时微生物量碳的含量达到最高,随着生育期推进,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下降,且六个不同处理都是相同规律。在同一生育时期,2013年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值要低于2014年;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在2013年随生育期推进大体有较大幅度升高,但2014年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小。两个不同年份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均表现为地常处理的值最高,常常处理的值最低。(5)连续三年观测的株高数据表明,在观测的五个不同时间段,大体上以覆秸处理株高表现最优,以常常处理株高整体表现最差;而茎粗观测结果表明,不同观测时间段仍以覆秸处理整体表现最优,且三年连续观测数据均呈此规律。2013年和2014年数据表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等方面均以覆秸处理表现最佳,2015年则无明显规律性。但3年的千粒重均以地秸处理表现最优。在2013-2014年两年收获期,玉米产量均以覆秸处理表现最佳。2015年以地秸处理表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