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MR-DWIBS)研究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的不同表现,重点对子宫内膜癌的浸润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平均信号强度(SIm)、平均ADC(ADCm)值及平均指数化ADC(eADCm)值评价MR-DWIBS对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情况的预测价值,同时将肿瘤组织ADCm值及eADCm值分别与MMP-9及CD44v6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预判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及预后预测提供更多更精准的信息。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初诊的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6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以及24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无妇科疾患受检者的磁共振资料和临床资料。所有受检者分别行轴位T1WI、T2WI,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抑脂T2WI及MR-DWIBS检查,观察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原发病灶及其浸润转移灶在MR-DWIBS原始图像及翻转图像的表现特征;分别测量正常宫体各层、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的SIm、ADCm值及eADCm值。对所有受检者按照临床情况及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浸润转移情况进行分组,对每组分别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取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切除组织,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分别行MMP-9及CD44v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表达情况,并将其表达情况与相应ADCm值及eADCm值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在MR-DWIBS原始图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经黑白翻转后呈明显低信号(信号浓聚),浸润转移灶表现与原发病灶表现类似。正常子宫体三层结构的SIm、ADCm值及eADCm值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绝经组子宫内膜SIm及ADCm值均低于未绝经组子宫内膜(P=0.045; P=0.02);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年龄分组间的SIm及ADCm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DCm值及eADCm值在FIGO分期Ⅰ期与Ⅲ期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5; P=0.016);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的最大径线对肿瘤组织SIm、ADCm值及eADCm值的定量测量存在一定影响;肿瘤组织ADCm值及eADCm值在脉管内是否查见癌栓的两组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P=0.018);宫颈受累组肿瘤组织的ADCm值低于宫颈未受累组(P=0.032),而eADCm值高于宫颈未受累组(P=0.028);肿瘤组织的ADCm值及eADCm值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00; P=0.019);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组织的SIm及eADCm值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及伴局部癌变的增生性子宫内膜,其ADCm值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及伴局部癌变的增生性子宫内膜(P<0.05);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的ADCm值与MMP-9、CD44v6阳性表达情况均呈负相关(P=0.000; P=0.010),而eADCm值与MMP-9、CD44v6阳性表达情况均呈正相关(P=0.002; P=0.000)。结论结合常规MRI检查,MR-DWIBS在子宫内膜癌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浸润转移情况判定中均具有重要价值;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ADCm值及eADCm值的定量测量可以对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无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