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是马属动物传染病-马传染性贫血(EIA,Equine infectious anemia)的病原,其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2)、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牛免疫缺陷病毒(Bov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BIV)及猫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FIV)等同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成员。EIAV感染马属动物引发的马传染性贫血,严重危害马属动物健康,是世界范围内严格防控的马属动物疫病。全面、详细的流行病学数据,是有效执行疫病防控的重要科学依据。但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仅有4株EIAV野外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完成测定,他们分别是EIAVWYO(美国)、EIAVLIA(中国)、EIAVIRE(爱尔兰)和EIAVMIY(日本)。有限的基因组信息,限制了对全球EIAV进化与流行规律的解析,需要完成更多现地分离毒株的基因序列测定,丰富EIAV的基因组信息。为此,本研究中,我们对保存于本实验室的采自于中国云南的EIAV感染血清阳性骡脾脏淋巴结病料中的EIAV前病毒DNA,完成了全序列测定与基因遗传变异分析。我们将该现地分离株命名为EIAVYN。经序列测定与分析,我们发现与已公布全基因组序列的EIAV参考毒株相比较,EIAVYN表现出较低的基因组同源率,平均为80%左右。其与分离自日本野马体内的EIAVMIY的相似性最高,也仅为82.5%。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该毒株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分支,与参考毒株间均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进一步的Simplot分析,未发现该毒株基因组中重组有其他参考毒株的基因片段。同时,我们也通过聚类分析(alignment analysis)分别比较了EIAVYN与参考毒株在LTR、Gag、Pol和Env基因及预测的相应氨基酸序列间的差异。相对于参考毒株,在主要结构蛋白中,EIAVYN Env变异水平最高(35%左右),而非结构蛋白中,S2的突变水平最高。基因突变会影响到病毒相应的生物学功能。已有研究显示,EIAV Env的变异,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免疫逃逸特征,主要是逃逸宿主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影响到宿主天然免疫限制因子Tetherin限制EIAV病毒复制的作用。为确定EIAVYN Env变异对其逃逸中和抗体和拮抗宿主限制因子作用的影响,我们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实验。一方面,对于逃逸中和抗体中和作用的能力,我们采用不同毒株的Env蛋白表达质粒(pVR1012-3-8-Env、pVR1012-LN-Env、pVR1012-UK-Env、pVR1012-YN-Env)、Pony8.1及UKGP共转293T细胞包装假病毒,将假病毒与疫苗免疫马(5#、8#)血清共孵育,之后感染稳定表达EIAV病毒受体ELR1的293T细胞系。通过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计算疫苗免疫马血清中和50%假病毒感染的血清稀释倍数。结果显示,疫苗免疫马血清可50%中和各毒株感染的血清稀释倍数从高到低依次是:pVR1012-3-8-Env>pVR1012-LN-Env>pVR1012-UK-Env>p VR1012-YN-Env。虽然疫苗血清仍然具有对EIAVYN毒株的中和作用,但相对于疫苗同源毒株,其仍表现出了对疫苗免疫马血清中和作用的部分逃逸。免疫血清中和不同毒株的能力,与不同毒株囊膜的变异间具有相关性(5#R2=0.99,8#R2=0.96)。另一方面,对于EIAVYN Env拮抗Tetherin分子限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我们采用不同病毒囊膜蛋白表达质粒、VR-GP2及pcDNA3.1-Eq-Tetherin共转染293T细胞,比较EIAVYN与各参考毒株Env与马Tetherin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差异。实验结果显示,Env对抗Tetherin限制作用的差异为:pVR1012--LN-Env>p VR1012-UK-Env>pVR1012-3-8-Env>pVR1012-YN-Env。EIAVYN拮抗Tetherin作用较弱的原因,可能源于马、骡二者Tetherin分子的遗传差异及病毒对骡体内长期复制的适应。综上,本研究完成了一株EIAV现地分离株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其相对于已公布全基因序列的EIAV毒株表现出高水平变异,该发现进一步丰富了EIAV现地毒株的基因多样性水平。而通过揭示该毒株在逃逸免疫中和抗体和宿主天然免疫限制因子限制作用上的特点,促进了对EIAV自身变异与逃逸宿主免疫控制间关联性的研究,增进了对EIAV免疫机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