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对近年来江苏秋冬季节发生的持续性的浓雾天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利用NCEP/NCAR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等从多角度研究江苏秋冬季的浓雾天气特征、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消散原因,寻找并归纳江苏浓雾的基本环流特征。1.归纳并提炼得到了江苏地区浓雾天气的基本环流形势场和主要影响系统。对江苏大雾天气历史个例综合分析,初步得到了江苏持续性浓雾天气的基本环流形势场。利于浓雾发展的形势如下:500hPa中纬度是以宽平的偏西气流和弱温度平流为主:700hPa主要是风速小且南风分量大利于水汽输送,850hPa主要是内陆地区有暖中心或暖脊,我国东部处于均压场中、东海上空反气旋利于水汽输送。浓雾维持阶段特征在于形势场稳定少动,风向、流场、能量场均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输送。浓雾消散阶段特征是各层环流形势的调整,均有较强冷空气入侵,各层偏北风速变大,湍流增强。2.通过强浓雾天气的物理量分析得到不同类型强浓雾发生发展的特征,维持的热力、动力因子。辐射-平流雾在辐射降温条件下形成,低空暖湿平流作用由辐射雾转为平流雾,浓雾的维持条件有中高层辐散下沉增温,低层弱上升运动,稳定的逆温层维持并且对垂直运动有抑制作用;辐射雾在高低空水汽配合的情况下辐射降温形成,浓雾的维持的条件有贴地逆温和中低层逆温、边界层低空急流与低层逆温的配合;暖湿平流雾由海上暖湿平流回流入江苏内陆而形成,浓雾维持的条件有925hPa西南气流输送的水汽、稳定的逆温层、湍流交换微弱;锋面冷却雾形成是冷锋南下进入江苏时伴随发生在冷锋锋前、锋区附近以及锋后,浓雾的维持条件有前期水汽的充分积累和逆温层结对水汽的保持、1000hPa水汽通量散度和950hPa散度在雾区辐合。3.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种不同过程浓雾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分析了持续性的浓雾过程和连续三次的浓雾过程,发现不同类型浓雾均在500hPa两槽一脊时发生和维持,地面形势各有特点;增强原因由于浓雾的类型不同而异,连续三次的浓雾过程经历了三种类型的浓雾,增强原因均不同;持续性浓雾的水汽来源为东海上空,连续三次浓雾过程的水汽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来自渤海和东海;消散阶段冷空气的来源不同,促使连续三次浓雾过程消散的冷空气强度更强,范围更广。4.通过数值模式模拟,设计敏感性试验探究不同方案和物理过程对江苏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项是雾的生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没有辐射项,雾不能生成。云对于辐射雾的作用也很明显的,不考虑云的影响时,辐射雾生成的强度和范围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