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湿热、烫伤复合因素对大鼠创面局部和全身生理反应的影响以及在湿热、烫伤复合因素作用下,冷疗对大鼠创面局部和全身生理机能的保护作用。为下一步建立南方战/地区烧伤的早期冷疗技术评价标准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研制更适用于南方战场战创伤急救的冷疗敷料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第一部分的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第一组烫伤条件为99℃,持续3s;第二组烫伤条件为99℃,持续10s。大鼠腹部烫伤前后分别切取烫伤皮肤组织1cm×1cm,进行大体观察、病理观察;第二部分的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常温对照组、常温冷疗组、湿热对照组、湿热冷疗组,每组6只,制作浅Ⅱ度烫伤模型后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条件,常温组的实验环境条件为Tdb(26.33±1.29)℃、rh(71.05±4.57)%,湿热组的实验环境条件为Tdb(35.33±0.35)℃,rh(70.81±1.38)%,对照组不给予冷疗降温,冷疗组给予腹部冷疗敷料降温,暴露时间均为120min。观察指标为Tr、Ts、HR、MAP、RF,实验过程中记录生理指标1次/20min;第三部分的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对照组、常温常湿烫伤对照组(常对组)、湿热烫伤对照组(高对组)、湿热烫伤冷疗组(高冷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后三组制作浅Ⅱ度烫伤模型。烫伤三组干预条件与第二组相同,于烫伤后0min、120min切取烫伤皮肤组织1cm×1cm进行病理观察。 结果:第一部分以烫伤损伤的皮肤深度和是否有皮肤附属器残留为依据判断第一组4只大鼠为浅Ⅱ度烫伤,第二组4只大鼠为深Ⅱ度烫伤;第二部分四组,组内7个时间水平之间、时间水平组间以及不同组间比较,湿热环境使Tr、Ts均升高(P<0.001),冷疗使Tr、Ts均降低(P<0.001),且环境温度和冷疗对Tr变化影响有交互作用(P=0.003);时间与环境温度(P≤0.002)、时间与冷疗(P<0.05)、时间、环境温度与冷疗对Ts变化影响有交互作用(P<0.05)。常温组冷疗前后Tr降低了(3.14±1.87)℃、Ts降低了(1.92±2.13)℃,湿热组Tr降低了(0.98±0.87)℃、Ts降低了(2.36±1.03)℃,湿热组Tr差值低于常温组、湿热组Ts差值高于常温组。本实验湿热环境条件及冷疗与否对MAP无影响(P>0.05)。与常温组相比,高湿热使HR总体趋于增加(尸=0.003),与对照组相比,冷疗使HR降低护闭.002)。在高温高湿条件下,7个时间水平之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冷疗显著降低了灯(尸<0.05);第三部分与常对组仙光镜切片比较,2h创面损伤的病理改变进一步发展,表现为表皮、附属器和血管上皮细胞进一步变性坏死,真皮水肿加重,胶原损伤程度及血管充血程度高。与常对组同时期比较,高对组2h的病理改变更严重。高冷组2h比高对组同时期的病理改变程度轻。结论:(l)通过反复探索致烫伤的热水温度、持续时间以及所施加的方式、方法,最后确定以烫伤温度99℃、持续时间3s为条件,制作出Wistar大鼠浅n度烫伤的动物模型。该模型适宜于冷疗敷料对创伤伤口和全身生理反应的疗效评价;(2)湿热和烫伤复合因素对大鼠创面和全身生理指标的作用是叠加的,其致伤程度较单因素作用程度重;(3)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冷疗敷料可以有效地降低大鼠创面的Ts和Tr、缓解动物HR与RF的升高幅度、相对稳定MAP的水平,有效地阻止了热损伤对创面局部和全身的进行性损害以及改善了组织的缺氧状态;(4)冷疗敷料以创伤伤口局部蒸发散热为其主要方式。该敷料在室温条件下即可使用;具有湿润伤口、与皮肤紧密贴合、与烧伤创面不粘着且易于去除、不会引发低体温、无毒、无刺激等特点。与传统冷疗技术相比,更具方便性和实用性。不失为高温高湿条件下,战创伤伤口外科护理的一种好方法;(5)湿热、烫伤复合因素使创面病理损伤进程加快、程度加重;(6)病理结果显示,高湿热环境下,冷疗敷料可以降低创面的余热以及对抗湿热因素所致热损伤的叠加作用,减轻创面病理损伤程度,有效地阻止创面损伤的进程,缩短其愈合时间。主要表现在表皮基底细胞残留数量比对照组多,坏死、溶解的腺体上皮细胞比对照组少,胶原损伤程度及血管充血程度低:(7)早期应用冷疗还可以减少创面及其周围组织的渗出,切断渗出、水肿、缺氧、加重渗出、缺氧的恶性循环,对创面起到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