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养老建筑设计研究——以“幸福院”养老模式为例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olan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老龄率已达8.9%,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0%,面对正在加速跑进老龄社会的局面,我们在很多地方显然还准备不足,尤其在养老机制还不健全的农村,社会有效养老存在许多空白。在河北一种新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互助“幸福院”,在政府支持下逐渐走向成熟,很好的弥补了我国农村养老机制的苍白。  作为建筑设计师,就其知识层面和工作领域来讲,关注老年问题的核心就是老年养老建筑设计与建造如何应对的具体策略。本论文从我国农村养老实际出发,对农村老年居住室内外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农村“空巢”老年人对居住室内外环境的养老行为需求,继而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互助“幸福院”建筑设计方法,从而合理的配置现有社会资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现阶段发展水平的养老道路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于理论上补充当前我国村镇养老建筑理论,于实践上指导现有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筑规划设计,并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建筑设计参考。  本论文首先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以实践调查结果和统计数字为理论依据,结合心理学、统计学、环境行为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居住特征和需求,并为具体的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随后,依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农村老年人特点和养老需求出发,对农村互助“幸福院”建筑选址、总平面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公共服务功能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分析。最后,对农村互助“幸福院”建筑的智能化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研究了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运营模式。论文通过对互助“幸福院”的建筑设计研究,发现现有建设问题并给与自己的建议,希望对农村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与研究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他文献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建筑,随着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颁布,北京、上海等地方绿色建筑评
学位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曾驻于武安市的冶陶镇冶陶村。在1946年到1948年期间冶陶村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秘密首府,曾一度成为晋冀鲁豫四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
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承载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在这些传统建筑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更是我国传统文化所遗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和智慧结晶。武安地区遗存有许
士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瑰宝,更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与内驱力。士文化对上影响着统治阶级政策策略,对下影响着普通老百姓的伦理道德,渗透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
随着直辖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目前,城市建设已进入“二环时代”,住区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山地规模住区大量涌现。在快速城市化与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激化
本论文属于工程实践类论文。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迅速,数量与规模都极具扩大。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都面临着扩大、调整、改建、新建等各项任务。其中,教学楼是其中重要的
用于军事防御的据点是由史前防御聚落发展而来,在战争时踞城作战是早期防御的主要作战形式。随着战争的发展,除了筑造城池驻守,还衍生出将这些城垒连接起来的线性防御工事--长城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生活。为了恢复生态平衡、
体育场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也为市民提供观看比赛或演出、运动休闲的空间场所,而体育场建筑公共空间是体育场中市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区域,也是体育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