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既往化疗中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氨磷汀,来监测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变化,观察氨磷汀是否可以减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方法: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开放、对照的原则,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医院内一科科收治的近期化疗中最近一次(距入组时不超过2个月)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症的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7例,共74例(其中乳腺癌37例,肺癌21例,淋巴瘤12例,其它癌5例)入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经比较一般资料后,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见列表)。实验组每周期第1天化疗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对照组不使用。对于既往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4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不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入组后每周期行减量20%化疗。化疗后每周检测血常规,密切观察患者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2、氨磷汀使用方法。实验组患者每周期第1天化疗前使用注射用氨磷汀(大连美罗大药厂)。计算患者体表面积,按照600mg/m2计算用药量,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在化疗前使用,提前30分钟静脉滴注,并于15分钟内滴完。对照组患者不使用。3、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4.0进行评价。4、统计方法。使用SPSS 19.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s exact tests)统计结果。所有检验和P值均为双侧,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既往发生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实验组经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后发生0-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共26例次,占92.86%(26/28);而对照组为18例次,占64.29%(18/28),实验组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经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后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共2例次,占7.14%(2/28);而对照组为10例次,占35.71%(10/28),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经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级的病例数有13例次,占46.43%(13/28);而对照组仅有1例次,占3.6%(1/28),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计算P=0.023,P<0.05,有统计学意义,疗效有差异。2、既往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实验组经减量20%化疗+预防性氨磷汀治疗后发生0-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共16例次,占84.21%(16/19);对照组为14例次,占73.68%(14/19),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实验组0级有9例次,占47.37%(9/19),而对照组为0例次,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实验组经减量20%化疗+预防性氨磷汀治疗后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3例次,占15.79%(3/19),对照组为5例次,占26.32%(5/19)。经统计学计算P=0.346,P>0.05,无统计学意义,无疗效差异。3、既往发生3级血小板减少症,实验组经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后发生 0-2级血小板减少症共5例次,占100%(5/5);对照组为3例次,占60%(3/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经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后发生3-4级血小板减少症共0例次,占0%(0/5);而对照组为2例次,占40%(2/10),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计算P=0.444,P>0.05,无统计学意义,无疗效差异。4、既往发生4级血小板减少症,实验组经减量20%化疗+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后发生0-2级血小板减少症共1例次,占20%(1/5);对照组为3例次,占60%(3/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经减量20%化疗+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后发生3-4级血小板减少症共4例次,占80%(4/5);而对照组为2例次,占40%(2/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计算P=0.524,P>0.05,无统计学意义,无疗效差异。结论:对既往化疗发生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可以减少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再次发生。对既往化疗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行减量20%化疗+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在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再次发生上虽没有明显疗效,但存在一定的保护趋势。对既往化疗发生3和4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氨磷汀和减量20%化疗+预防性使用氨磷汀,疗效尚无定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