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生生物资源繁殖放流的初步研究——基于效果评价体系的管理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过度捕捞,水体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为干扰因素使得渔业资源状况在全球范围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然而,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却日益增长,在此情况下,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和实施。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科学的增殖放流工作,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对鱼类或栖息环境的认识不足,以及放流技术本身存在问题,可能会在经济、资源或生态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增殖放流是一件极为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   目前,我国也在广泛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但是,当前的放流工作往往缺乏严密的规划:对放流种的选择、放流数量、放流预期效果等缺乏明确的科学依据和相应的技术规程规范;而对于放流后的实际资源增殖效果、水域生态的修复作用、进行评估调查的方法等仍缺乏较为规范的技术评估体系。致使这项高投入性工作的盲目性较大,往往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构建相应的效果评价体系,配合现行相关规章制度的有效施行,以规范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事业,科学评估增殖效果,实现增殖效益最大化。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系统分析法,对国内外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和归纳了增殖放流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管理的经验,初步构建了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并提出基于效果评价体系的管理措施,旨在完善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管理事业。   首先,论文对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包括水生生物资源及增殖放流的定义,增殖放流的分类和功能分析等内容,以期对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此外,还对国内外的增殖放流状况进行了综述总结。   其次,分析研究了当前增殖放流工作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放流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滞后;缺乏标准化增殖放流技术规程;增殖放流后期评估方法单一落后;增殖放流过程存在盲目性;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增殖放流配套措施有待加强。从而明确了构建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同时,以国内外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管理的经验和研究的技术路线为基础,结合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初步构建了基于增殖放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服务功能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并根据前文提出的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初步构建出的效果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出基于效果评价体系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管理框架。   最后,根据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管理框架,提出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管理的建议:提高科学实施增殖放流工作认识;加强增殖放流的基础性研究;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的管理模式;建立标准化增殖放流规程;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增殖放流配套措施管理;出台政策鼓励多元化投资。   由于增殖放流管理及效果评价体系涉及的方面较广、理论复杂,以及时间紧迫、能力有限,本文所做工作还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文章提出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建立在增殖放流三大服务功能之上,但是,增殖放流管理及效果评价研究的是一个多属性的目标系统,在评价过程中受到评价者认识能力和环境状况的局限,以及效用原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何能够更好地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克服其主观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本文仅仅是从理论上提出了增殖放流管理及效果评价体系,并未选取特定放流水域进行实践分析研究,缺乏具体案例验证该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本文选用中国沿海主要的蟹类养殖品种三疣梭子蟹作为实验对象,旨在确定其适宜蛋白能量比以及亮氨酸和苏氨酸的需要量,并探讨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肌肉氨基酸组
迟缓爱德华菌是水产养殖业中一种重要的病原菌,由迟缓爱德华菌引起的迟缓爱德华菌病不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且可造成多种鱼类感染,引发鱼类腹水、体表出血等症
本实验以建鲤、黄河鲤以及黑龙江野鲤为亲本,进行双列杂交得到6个杂交组合,测量体重、体长、体高数据并进行杂交优势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90天时,平均体重由大到小为:Hj>Y
本论文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筛选了一株致病弧菌,经鉴定为溶藻弧菌,并同时从环境当中分离了它的噬菌体。本文研究了噬菌体的生理特性,制作溶藻弧菌菌影。并利用全菌疫苗,菌影疫
二长棘鲷(crimson seabream, Paragyrops edita Tanaka)是北部湾底拖网的主要渔获种类之一。二长棘鲷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的变化和营养级的研究,揭示了二长棘鲷在食物链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