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在美国与中国均不断发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对社会进行报复的惨案,给社会带来无法忽视的震动和影响。如何看待并解决此类心理失衡问题,探究和阐释其背后的文化盲点,并从中得出具有普遍启发意义的结论,是本篇论文的最大目的。本文从跨学科文化批评角度,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人格发展与和谐人格理论为基础,探索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主人公———其家庭背景与成长历程对其性格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正是他的非凡性格保证了他与猛虎一起漂流227天依旧能够得以生还;进而探讨此作品的社会文化推广意义,论证以下观点——作为社会个体,一个人有益于社会和谐与发展还是成为一股反社会力量,与其儿童时期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三因素是否能得到和谐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发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正在关注同类问题,各种研究结果反复提醒我们——社会和谐,不能仅靠外在动力;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进程中,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其性格若要和谐发展,不能只是依赖学校教育,而是需要父母、家庭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从其出生开始便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