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在胃肠外科腹部Ⅲ类手术切口的临床应用分析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术是外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其存在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风险。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而且在当前严峻的医疗形势下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医疗纠纷和事故。尤其是针对胃肠手术中的Ⅲ类手术切口,根据我国的标准界定Ⅲ类手术切口代表新鲜开放性手术,手术切口发展到急性炎症阶段且有化脓,而且胃肠手术中会出现明显的胃肠外溢污染,术中无菌技术也会出现漏洞,在这样的基础环境下,手术切口感染更是频发现象。切口感染通常是由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因此当前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加强环境管理来控制这种情况,例如手术室管理及无菌操作等,这些手段都一定程度的改善了术后感染,但是整体来说,这些操作并没有完全获益。国内外的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也纷纷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繁杂的步骤加重了人力和财力负荷,却并没有取得临床的实质性进展。在国外的一些报道中,认为封闭创面引流是最为切实可用的方法,也是最为先进的技术。紧接着我国医疗界也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就是增加皮下负压引流管,引流管为侧孔将其埋在皮下组织和腹肌之间,一端保持在外部可以观察到引流液的变化,方便对感染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必要时对外部这一端可行盐水冲洗,保持负压吸引。这种方法一经问世后,在临床各个科室得到广泛应用,结果确实有效的抑制了感染的发生,也验证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而本次研究同样也是针对这一类方法进行研究。目的:选取两组患者,通过两组患者采用不用的处理手段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以及其他症状,验证皮下负压引流管的应用是否可以降低感染率,提高切口愈合质量,同时对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细菌检测,验证细菌种类,明确常见的细菌类型,为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并记录术前和围手术期已经报道的对切口愈合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如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降钙素原、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白蛋白、术后降钙素原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科收治的腹部Ⅲ类切口患者140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64例。根据是否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试验组糖尿病5例,高血压5例;对照组糖尿病7例,高血压病9例,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试验结果没有影响。Ⅲ类切口手术种类包括:消化道穿孔修补术、肠部分切除术(包括绞窄性肠梗阻及外伤性肠破裂)、造瘘还纳术等;其中包括造瘘还纳术25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27例,腹部外伤合并肠破裂49例,绞窄性肠梗阻39例;试验组中造瘘还纳术14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15例,腹部外伤合并肠破裂22例,绞窄性肠梗阻19例;对照组中造瘘还纳术11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12例,腹部外伤合并肠破裂27例,绞窄性肠梗阻2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全麻,术后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对照组缝合筋膜后直接缝皮。试验组皮下组织不缝合,紧贴筋膜上方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占据整个切口长度,下端自切口外2cm出处行穿刺隧道引出体外,并连接100ml负压引流球,缝合皮肤,注意在缝合切口时勿将引流管缝住。观察组: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保持其呈负压状态,并行常规换药,观察切口;对照组:常规换药,观察切口,3-5日后当负压球内液<5ml/日,及时拔除引流管。试验步骤:术后1天后每天观察引流管;第2天后对照组常规换药查看切口状态,试验组继续观察引流管液变化,根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如有感染可行细菌培养,查看其阳性率;第3-5天后引流液量<5ml,拔除引流管;最后观察切口感染和愈合情况,记录术前患者资料和术后各项指标。整理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结果:在研究中,对于研究结果确定了以下几项数据的对比,分别是:1)切口感染发生率;2)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3)二次缝合发生率;4)细菌培养阳性率;5)甲级愈合率;6)住院时间。而根据两组患者的具体对比,试验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8%,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2.8%,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感染患者的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主要细菌类型为大肠埃希菌4例,大肠埃希菌合并粪肠球菌1例,大肠埃希菌合并肺炎克雷白杆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大肠埃希菌合并铜绿假单胞菌1例,无细菌3例。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可得出结论胃肠手术感染的主要细菌类型为革兰氏阴性菌,并与厌氧菌混合存在,细菌毒力强。对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的比较上可以看出试验组有4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对照组中12例发生了切口愈合不良,对比发现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的例数多于试验组,统计学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在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甲级愈合率和住院时间的对比上,试验组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都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进行了二次缝合的患者进行统计,可见试验组有1例患者进行了二次缝合,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进行了二次缝合,试验组在例数的对比上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显示P>0.05,无意义。在术后的随访中,试验组同样取得了比对照组优异的结果。结论:皮下留置引流管行负压吸引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胃肠外科腹部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率及改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该方法技术简单易行,耗材便宜,值得推广应用。1胃肠外科手术中的切口感染通常是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G-细菌),而且这种细菌感染通常是交叉混合感染。2一些腹部皮肤过于菲薄患者不宜采用这种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的模式。3采取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技术的同时,治疗原发合并疾。
其他文献
目的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减压术后一个相对少见的并发症,但这个并发症可能严重影响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有报道称单纯椎板切除相对于椎板成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在伴有黄韧带肥大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椎管背侧结构是导致脊髓受压的原因之一。为了完全去除肥大黄韧带的同时部分保留椎管后壁,我们开展了颈4、6椎板成型联合颈3、5、7椎板切除棘突切除植骨钛板固定的手术方式。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椎板成型
探究式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谈谈
影响因子作为量化指标用于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有较高的合理性.但它受到诸多非质量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更适用于同类高层次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对低层次期刊的适用性较差
既有研究难以对中西部留守型村庄村干部职业化实践背后的动力机制问题做出有效解释。基于陕西扶风X村村干部职业化实践的调研表明:“治理事务”和“治理资源”是内在决定基层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经济下行以及结构性调整,新旧产业的转型使得中国国内金融风险大幅上升,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自2012年以来不断上升。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手段,在2016年重启之后,已有多家银行试点使用。杭州银行作为第二批试点银行中三家城商行之一,在2018年10月22日成功发行“钱塘2018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作为由中小型城商行发行
基于对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实践的分析,认为利用多科性大学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有益的尝试,此项目整合了院校资源,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积累了专业建设的经验,
摘要:结合多年的本科教改实践,论述了营建“大学科研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涵养人才的作用,突出了团队育人、氛围育人的先进教育理念。着重从注重科研愿景教育、召开Freshman seminar、加强课题梯队建设、改善目标考评制度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大学科研生态”的建设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科研生态;教育品质;环境育人;建立与运行机制;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引出的一个具有实际理论意义的课题。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教师培养、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