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恢复力范式为研究增强农牧民生计、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恢复力的研究源于生态领域,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灾害管理、气候变化、社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多个领域。生计恢复力研究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对生计恢复力的影响、生计恢复力评估以及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策略如何提高生计恢复力等方面。我国的生计恢复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其他地区如灾害频发区、生态脆弱区等的研究较少;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定量评估生计恢复力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在典型脆弱区开展生计恢复力定量评估尤为重要,这有利于识别限制脆弱农牧民生计恢复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出针对性政策,实现农牧户可持续生计提供科学依据。青藏高原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气候敏感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当地农牧民的生计及其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威胁。气候变暖导致的永久冻土退化、植被恶化,以及干旱、雪灾、洪涝、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鉴于此,本文结合恢复力理论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生计恢复力框架和可持续生计框架,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农牧民生计应对气候变化的恢复力评估框架,利用青藏高原朋曲河流域定结县、定日县和聂拉木县三个县的701份农牧民家庭实地访谈数据,按照不同生计类型和不同行政区两种方式进行农户分类。基于农牧民的不同划分类型,对各类别农牧民的生计恢复力进行定量评估以及对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差异化分析;同时利用障碍度模型,甄别农牧民生计恢复力的主要障碍因子,探索不同类型农牧民家庭生计恢复力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农牧民的生计来源主要包括种植作物、养殖牲畜、就近或外出务工、自营工商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五大类,其中73.6%农牧户家庭的生计来源于某三种,如种植作物、养殖牲畜和务工。农牧业作为基础生计,满足了农牧民日常生活的需求。(2)将农牧民以生计多样化指数分成低多样化(I型)、中多样化(II型)和高多样化(III型)三类,按照生计恢复力指数高低,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高多样化>中多样化>低多样化。其中,缓冲能力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是高多样化>中多样化>低多样化;自组织能力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是高多样化>低多样化>中多样化;学习能力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是高多样化>中多样化>低多样化。低多样化和中多样化家庭生计恢复力低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缺乏劳动能力,受教育水平不高,农业设备和交通工具较少,领导能力欠缺,社区组织参与度不高,较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等。但是总的来说,三类家庭的生计恢复力水平均不高,表明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除此之外,影响低多样化和中多样化农牧户生计恢复力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一致的,主要有领导能力、技能培训比例、社会网络、现金收入、非农劳动力比例和牲畜数量,影响高多样化农牧户生计恢复力的主要因子包括社会网络、现金收入、技能培训比例、非农劳动力比例、牲畜数量和人均草场面积。(3)不同乡镇的家庭生计恢复力的范围是0.190~0.302,整体水平较低。门布乡生计恢复力最高,其次依序是郭加乡、确布乡、扎西宗乡、琐作乡、协格尔镇、江嘎镇、加措乡,乃龙乡生计恢复力最低。在缓冲能力方面,九乡镇在家庭劳动能力、人均草场面积、现金收入、牲畜数量和农用设备数量等指标上差异较大。在自组织能力方面,九乡镇在二级指标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其中乃龙乡的领导能力、社区组织和社会网络指标值均最低。在学习能力方面,非农劳动力比例、技能培训比例和最高受教育程度指标值均处于较低水平,表明研究区整体上农牧民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索了影响样本乡镇生计恢复力的限制因素,研究发现领导能力、社会网络、现金收入、技能培训比例、牲畜数量、非农劳动力比例和社区组织是样本乡镇农牧民家庭生计恢复力的共同主要障碍因子。论文最后从普及气候变化及灾害知识,完善预警和防治机制、优化农牧业结构,促进资本累积,形成农牧民缓冲壁垒、改善社会网络环境,强化农牧民自组织能力、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促进农牧民生计多样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