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自然景观被城市景观取代,导致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环境问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使得其逐渐发生着由对经济建设空间的依存到对休闲、绿色空间喜爱的转变,人们更加渴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因此集约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量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选项,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然而在城市中心区绿色开敞空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传统的城市绿化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增加城市绿化量,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垂直绿化作为适应城市高密度发展模式的一种绿化形式,逐渐成为建设用地紧张、绿化空间缺乏的城市中心区提升生态效能、缓解人为活动负面影响的重要策略。然而与国外垂直绿化的建设相比,由于垂直绿化研究历程较短、相关政策滞后与缺失等原因,使得国内垂直绿化的发展呈现出水平较低、各地不均衡的特点。因此,加强垂直绿化建设潜力与降温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不仅是对相关研究的有效补充,同时可为规划实践以及相关部门制定垂直绿化的推进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为例。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垂直绿化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风环境、光照环境、建筑及周围环境作为影响垂直绿化发展潜力的主要因子,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相关技术以及实地调研的方法分别对其进行单因子定量分析,并通过多因子加权叠置的方法对研究区垂直绿化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其次,依据垂直绿化的潜力评价结果构建其建设情景,运用ENVI-met模型对各情景的降温效应进行模拟,并对垂直绿化的降温特征、降温效能进行了分析与定量评价;最后在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南京市新街口地区垂直绿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在建设密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具有大量潜在的立面空间适合于垂直绿化建设,研究区12m以下建筑立面中较为适宜进行垂直绿化建设的面积为17726m2,占比为30.8%,为研究区总面积的17.3%;光照对垂直绿化适建性影响程度较大,而建筑及周围环境中的“灌溉”因子是影响垂直绿化建设的重要限制性因子;适于垂直绿化建设的建筑立面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衡,多集中于研究区内部和建筑南侧。尽管垂直绿化并非缓解城市生态问题的最高效方式,但对于建设用地较为紧张的城市中心区而言却是最有效的。(2)垂直绿化对于城市中心区具有较为明显的降温效果。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8.7%、8.6%、17.3%的3个垂直绿化建设情景对0~14m范围内的空气温度降温积累值分别为1.41℃、1.25℃、2.50℃;垂直绿化的降温效应整体呈现出早晚时间段好于中午时间段的特征,在水平空间上随距离呈函数衰减的特点;垂直绿化的整体降温效能为部分的简单叠加,而相同而积不同建设布局的垂直绿化整体降温效果较为相似,但其内在的降温特征存在差别。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运用GIS与CFD的相关技术,对影响垂直绿化建设因素进行了单因子评价,而后采用多因子叠置分析法对其建设潜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基于潜力评价结果利用情景分析法对街区尺度下垂直绿化的降温效应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是对垂直绿化建设潜力评价相关研究的有效补充,弥补了街区尺度定量评价垂直绿化降温效应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垂直绿化建设的推进策略提供依据,同时对其他地区同类研究和实践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正文共约31000字,图表32幅。